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21 08:13
赵 华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然而,少数党员干部在纪律意识上存在敬畏感不强、约束力弱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不仅损害了纪律的权威性,更透支了员工群众的信任。各级党组织要从思想、行为、制度三个维度发力,推动党员干部真正把对纪律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政治生态。
强化思想认识,筑牢敬畏根基。敬畏意识的薄弱源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必须把党章党规党纪学习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通过集中研讨、廉政家访、红色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纪律是保护自身的“护身符”,而非束缚行动的“紧箍咒”。要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深刻教训,摒弃“违纪是小事”“查不到自己头上”等侥幸心理,切实从思想深处树立对纪律的尊崇与敬畏。
规范日常行为,明确敬畏边界。对纪律的敬畏之心,最终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党员干部必须把纪律要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权力运行上,严格按程序办事,不搞特殊化;在利益诱惑前,保持清醒头脑,不越纪律界限;在生活作风上,注重细节修养,不踩纪律红线。大事小事都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将纪律要求转化为行为准则,避免因一时失察突破纪律底线。
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敬畏约束。敬畏意识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要完善纪律监督机制,将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对轻微违纪行为严肃处理,让党员干部切实感受到纪律的刚性约束。同时,健全纪律教育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廉政谈话、警示教育,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切实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