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22 09:26

本报记者 洪晨曦 彭 展
在曾北岳看来,最特别的一次献血,是今年7月入选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后,在北京期间抽空去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完成的那次。这是一场跨越28年的生命回响。当年那个在北京的武警部队初次献血的年轻小伙儿,如今已累计献血逾16.7万毫升,相当于32个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
这组数字,还在不断增长。10月10日,他在湖南岳阳市中心血站又完成了今年第16次、累计第269次无偿献血。
“那是生命之泉,缓缓流向另一个人的身体”
一身蓝工装、一枚党员徽章、一件红马甲,是曾北岳去献血时的“三件套”。
实际上,曾北岳一年有300多天都是这身装扮,哪怕逢年过节,蓝工装和党员徽章也都常穿、常戴着。他几乎没给自己买过衣服,衣柜里一眼望去,全是蓝工装和公益志愿者文化衫。
“每当我想要帮助他人,就对他们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央企员工、是退役军人,我是自愿来帮助你的。”曾北岳指着自己胸口上的党员徽章解释道,“这样大家就更容易信任我了。”
1997年12月,18岁的曾北岳参军入伍。由于表现优秀且自身素质过硬,曾北岳被选入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这是英雄模范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
在张思德的雕像前宣誓时,曾北岳暗暗发誓,“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为榜样,成为像雷锋一样、像张思德一样热心肠的男子汉,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机会来得很快。不久后的一天,曾北岳在警营墙上看到一张献血倡议书。他跑去血站,仔细了解献血流程,确认献血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便向班长申请报名参加。
这是曾北岳人生中第一次献血,捐献全血400毫升。当细长的钢针扎进皮肤、进入血管,殷红的鲜血汩汩流出。“我好像看见生命之泉正缓缓流向另一个人的身体,心里涌起强烈的成就感。”他说。
入伍一年半,曾北岳破格晋升为班长。他团结每一位战友,与他们亲如兄弟,带领大家完成一项又一项重要任务。因表现突出,他被发展为党员。
“力所能及的小事,却点亮了他人的生命之光”
2013年7月,曾北岳得知捐献血小板所需间隔时间较短,更能减少病人多次用全血产生的排异问题,便决定改献血小板,献血频次从一年两次增加至每月两次。
为此,他长期保持清淡饮食,坚持锻炼,确保处于最佳献血状态,随时都能伸出帮助他人的手臂。厚厚一摞献血证和荣誉证书,见证着他28年无私奉献的坚持与执着。
2020年6月,他的一位多年未联系的同学母亲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当时医院血库告急,亲友献血能优先用血,但可惜,他们全家没有一人满足献血条件。
收到同学的求助、得到单位的支持后,曾北岳第二天一早急匆匆赶往高铁站买票。那是他第一次坐高铁,也是退役后头一次离开岳阳。
担心食物不够清淡影响献血,他没有吃高铁上的早餐。出站时,他遇到一位精神状态不佳的务工人员,便要将食物送给他。
起初对方不敢接受,曾北岳指着蓝工装和党员徽章说:“我是共产党员,是中国石化的员工,只是想帮你。”那人认真地看了看,最终接了过来。“看到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被信任、被需要的感动。”曾北岳说。
他在最近的血站献完血,便马不停蹄地赶到长沙湘雅医院,将这张来之不易的献血证交到病人家属手中。
这样的信任和需要,前方还有更多在等着他。
2023年农历大年初三,正在老家陪父母过春节的曾北岳,突然接到岳阳市中心血站的求助电话:“医疗用血严重告急!”接到电话后,他立即搭乘客车赶往115公里外的市区,毫不犹豫捐献400毫升成分血。
28年来,数不清的人找过曾北岳帮忙,有想要支付酬劳的,但都被他婉言谢绝。“我只是坚持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为他人点亮生命之光,我觉得很有意义。”曾北岳说。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
出生在湖南的曾北岳,2004年来到湖南石化工作。湖南是雷锋的故乡,巴陵胜状被范仲淹写进千古名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忧乐精神”,滋养着热情淳朴的湖湘人民。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曾北岳说,献一次血,就燃起了一次希望,想让希望生生不息,就必须让“薪火”在人与人之间不停传递。
他加入了无偿献血服务大队,建立多个微信群,经常去血站和献血车做公益,科普无偿献血知识,带动200多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2021年底,经中国红十字会批准,曾北岳成立了“热血跑团”,成员全部是热爱运动、热心公益的无偿献血志愿者。
曾北岳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孩子。得知父亲入选“感动石化”人物,大女儿在短信中说:“小时候总是抓不住爸爸的身影,他总是在做志愿的路上……那些‘下次’的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奉献。原来,平凡人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不仅如此,“热血”的曾北岳,工作中也是一把好手。2022年6月,因装置改造升级,他转到橡胶部SIS装置工作。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他迎难而上,从零起步虚心学习,在新岗位上不断进步,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在精制外操岗位上独立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