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24 07:58
刘 华
标准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程,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标准林立但执行乏力”的困境。究其根源,并非标准制定不细,而是执行环节出现了“断点”。要让标准真正“活”起来,需要在制定、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实现动态循环、持续优化。
制定要接地气。制定标准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基层、贴近实际,充分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建议。一套好的标准,既要体现管理要求,也要兼顾可操作性。在制定现场作业标准时,应当组织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将他们的实操经验转化为标准条款。标准文本要避免文件腔,多说群众话,让执行者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建立定期修订机制,根据技术革新和现场反馈,及时更新标准内容,确保标准始终与时俱进。
执行要有温度。标准执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要通过案例教学、现场示范等方式,让员工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要建立标准执行的辅导机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领新员工现场示范,将标准要求转化为具体操作。鼓励员工在遵循标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提出优化建议,让标准执行过程成为持续改进的过程。
监督要重实效。要改变以台账检查为主的监督方式,更多深入现场,观察标准执行的实际效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基层反映的标准执行难题及时研究解决。完善激励机制,对创造性地执行标准、提出有效改进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营造“人人关注标准、人人改进标准”的良好氛围。
标准化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工程,而是一个持续动态优化的过程。唯有让标准从纸面落到地面,从要求变成习惯,才能真正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效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