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31 08:58
雪 颖
(一)
大概十多年前在外地玩,朋友带我去一个茶餐厅吃饭,提供的一次性餐巾纸上印着精美的图案,我震惊于高档餐厅的奢侈,把这么美丽的东西随便使用和丢弃,真的有些可惜。我扭捏着有些露怯地说:“不舍得这么用啊,要不我拿回去吧……”
但是拿回家我却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所以它就一直闲置在抽屉里。
这个餐巾纸让我似乎窥到了“有钱人”世界的一角,享有美丽的东西,同时毫不在意。我猜想这种消费观也许很有优越感,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拥有挥霍美好的权利。
一时之间竟不能细想,这么精致的东西,肯定花了很多功夫。然后……就这样?擦擦嘴,扔了?这事有点奇怪的不适感,我生了一小会儿闷气,却又不知道该生谁的气,十年前这事的背锅侠是“可恶的有钱人”,现在网上有的是卖这样风格的餐巾纸,它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我也逐渐习惯了对此熟视无睹。
意外遇到的一张餐巾纸,让我偶尔窥见了世界运行的一个缝隙,那时的我尚未适应这般看似奢侈而又浑不在意的消费习惯,扭捏不安。
仔细想来,在一张餐巾纸上,直接勾连起的是我对印刷的记忆,许多年前我曾经为设计一幅幅合适的图案而绞尽脑汁,为产品印刷的颜色合格一次次打版测试。更印象深刻的是年轻时闯荡的自己,一遍遍跑各种工厂,跟工人们喝茶、聊天、吹牛,在陌生的城市里闲逛等样品打版的结果。哦,还有在各种长途短途公交车上睡觉,上车就睡,下车就跑,疲乏时有,但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想象鼓动着自己……看着一批批产品被制造出来,被认可,还是小有成就感的。
我看到餐巾纸的那一刻,无法只把它当作一张装饰奢侈的物品,无法坦然用过即抛。看到餐巾纸的那一刻,我甚至有点幻灭感:人们因其精美而购买和使用,因其一次性的性质而抛弃得心安理得,谁在意它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人们顶多在意它的价格而已。
但转念一想,我也跟人们一样,并不在意柔韧的普通餐巾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是坦然地用过即抛,因其廉价易得并无可惜之感。我只是对餐巾纸添加了印刷图案的部分产生反应。
所以人们是如何待物的,取决于人自己曾经的付出过程和对物品的理解。物品成为自我回忆和看待外界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人与物的互动与关联,其实关乎自己的经验、情感与记忆,呈现着人与世界的共存关系。如此看待物品,是不那么容易被商家赋予消费性质和标定价格的,甚至自然产生一点对消费方式的对抗。
说到底,是我对印刷的付出以及对自我的期待,决定了自己看待精美餐巾纸的态度,当遇到消费主义的习惯规则时,我的内心冲突就起来了。
(二)
我有时会旁观母亲的生活,因为她对于生活有一种一贯的惜物、节俭、怕浪费的态度,虽然究其源头跟过去的贫穷与辛苦有关,但也跟她目前的衰老有关。她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未尝不是内心世界的体现。
冬天家里有暖气,母亲会生些绿豆芽,用一个淘汰的高压锅内胆,底下垫上废旧的小笼屉控水,上面还放上了捡来洗干净的石头,以避免豆芽疯长。豆芽定时淋水,淘洗得一个豆皮也没有,根根粗短晶莹,有一点“精耕细作般”的奢侈感。淘洗后的水再用来冲厕所和浇花,循环利用才叫物尽其用。
在她看来,什么东西都是有用的,所以家里囤积了很多淘汰的东西,舍不得扔掉。如果说母亲有囤积症,这话并不夸张。家里的布头、塑料袋都舍不得扔掉,总觉得有一天可以发挥作用。她深深地渴望这些过时而废弃的东西能够再次被使用,从而体现她的价值。物品再次被需要,意味着她的所作所为也在被需要,是多么满足的一件事。她甚至听说学校的凳子硬得很之后,曾经打算用家里的废布头做上几十个坐垫,给我儿子送到班里去。因我们齐声反对才作罢。
母亲家像个供给大本营,随时整装待发。不仅仅是豆芽会一份份地送出去,跟邻居们分享的,还有粽子、包子、菜饼,树上结的无花果和柿子,地上长出来的薄荷、紫苏与藿香。连各种花色的鞋垫、坐垫也不例外。五花八门的物品,她都会送给觉得需要的人,兴致勃勃地过着方圆三里的小乡村式交往生活。母亲的生活,没法用价格衡量价值,就像那些豆芽,不能只用两块钱一斤来算。
母亲待人接物上体现出了过去时代的痕迹,但人与人必须相互照应才能艰辛生活的时代过去了,她有时会羞赧地说,我是不是过时了?是啊,越来越多的人不这样生活了,人们越来越不缺物质,人与人也不再需要互通有无、彼此依靠。
(三)
一张餐巾纸的触动之后,我开始想,过去的时代固然是物资匮乏的,让人对物质生出一种内在的紧张感,但是否同时也会习得一种待人接物的谦逊态度,懂得尊重万物,以及养成不惜自我、费心费力分享的习惯,这里面不也包含一点自给自足后的满足吗?
而当代人与人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便捷,是越来越独立,人们一键购买式的生活,看起来轻易得到满足,但是与世界的关系同样变得单薄起来,人似乎也从自己周围真实的生活里面脱离开,成为悬浮的孤单存在。其中是否也有时代带来的新的匮乏感呢?比如人们越来越对轻易得到的东西漠然处之,仅仅用价格标定物品的价值,购买即可获得。丧失对物品的多样化的理解,很容易用单一价值标准来定义万物,也包括看待他人、看待自己。
人的经历才是决定人理解世界的出发点,人因为物资匮乏而不满足,所以要去耕耘和努力,收获成就的同时,也收获对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同样,人在易于获得的同时,也减少了与世界的互动,其中包括了解、磋磨、适应、顺服等诸多体验,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依靠、协作、信任、共存等情感。当人们因为发展而易于享受生活的同时,这些过程也都淡出了,我们反而失去了通过劳动、等待、分享来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机会,新时代的匮乏感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作者来自齐鲁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