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0-31 08:58
王晓静
清晨6点,东方未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滞留在黑夜。
深秋的沙漠,夜总是特别长。
出帐篷,沿彩色网格路一直向前走。清寒灯影下,一只肥硕的翘尾巴花斑狗一边看着我,一边抬起右腿。
这是地球物理公司SGC2113队尉犁项目营地。军绿色帐篷回字形排列,井然有序,像嵌进沙漠里的一颗绿松石。风高处,五星红旗猎猎如歌,在四周如墨染的夜色里更显庄严肃穆。更高处,下弦月清辉浅淡,仿佛唇印吻在天空上。
营地北临塔里木河,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两个月前,这里是一片沙地。彼时,骄阳似火,沙漠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
平整沙地,围栏圈场,划分功能区,扎帐加固……几十人十几台车奋战数日,帐篷次第敞开,如今已接纳了一千多人。一千多人的队伍在沙漠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万籁俱寂夜,鼾声穿透篷布,与共鸣者汇成绵延起伏的声浪,像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耳边的鼓声。
队长孟佩文常常走出营地,爬上对面的沙山,站在夕阳的金色光辉里远眺他亲手创立的这份“家业”。像这样的家,孟佩文数不清有过多少。有时候它建在沙漠,有时候在戈壁滩,有时候在平原和荒野。它始终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对繁华和喧闹充满警惕。
“家”与物探人,在寻油探气的路上如影随形,彼此互为佐证,在若干人迹罕至的地方留下足迹。想到这,孟佩文便生出许多自豪感。
这会儿,孟佩文掀开门帘走出帐篷。寒意从脚踝迅速爬向全身,他裹紧棉衣疾步向排列集合点走去。
沙漠里的家,有属于自己的烟火气。
凌晨4点,厨房的灯就亮了,十几个人鱼贯而入。馒头机、油烟机、炉灶的响声错落有致;粥在铁锅里“咕嘟咕嘟”冒泡;滚圆的馒头堆成小山;包菜丝切得又细又长;辣油调得又稠又香;煎鸡蛋、煮鸡蛋、油饼、咸菜陆续摆上台案;粥熬至黏稠发出浓香,被倒进两只巨型保温桶。
5点40分,食堂的几扇窗口同时打开,米香面香油香菜香扑面而来。在“家的味道”的文化展板下,排队打饭的人越来越多,饭钵的响声、匆忙的脚步声、南腔北调的说话声,交织碰撞,盘旋低回,像赶年集一样热闹。馒头山越来越矮,就像昆仑山雪融化了的样子。炊事班班长贾保才取下墙上的记录本,“1800个馒头,该够了。”他小声嘟囔着,放好本子转身去了配菜间。
排列集合点上接近两百人排成正方形矩阵,宽厚的影子像一堵墙。副队长杨时闻正在主持班前会,质量、安全、环保是永远不变的话题。孟佩文站在一旁静静地听。职责所在,很多事情他不需要亲力亲为,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划方案和施工过程的把控上。也是职责使然,隔三岔五他要去各班组看一看、听一听,打打气、鼓鼓劲。队伍能不能打胜仗,精气神是核心驱动力,从带队伍那天起,孟佩文就明白这个道理。
7天前,一场沙尘暴彻底改变了沙漠的形态,车辙被湮没,山峰被削平,平缓的沙地上陡然多出许多隆起。埋在沙山阳面的设备被吹出来,背面的则被埋在半米以下。那天晚上回到营地的人灰头土脸,一身疲惫。遇上断头“路”,他们只好下车,背着十几公斤重的采集设备翻过一座又一座沙山,直到完成布设任务。晚霞快要消失的时候,他们才在另一个出口等到绕“路”而来的车。
孟佩文组织人员连夜调整施工方案。沙尘暴一停,数条断头“路”很快被修通。看到清晰的车辙,大伙儿眼里立刻有了光,颓废的士气又支棱起来了。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满目黄沙的荒寒之地,只有物探人懂得车辙的含义,它是方向,是希望,更是信念。沿着车辙行驶,绕再远的“路”、爬再高的沙梁,只要辙痕在,就一定能回家。
7点,夜仍浓得化不开。
停车场传来大型运载车低频浑厚的马达声,跟谁赌气似的持续不断,似乎要穿透某种坚硬的介质。我站在离它至少300米的距离,仍然能体会到那种深深的压迫感。此刻的下弦月就挂在一辆重型车的头顶上。那车像一只灰白色的困兽,真担心月亮被它震下来,摔得粉碎。好在困兽拐了一个大弯,驶出车场,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余下的车分别由两只大灯牵着依次跑出我的视野,变成夜的一部分。
车场恢复了宁静,一切就像没发生过。
打饭的窗口冷冷清清。花斑狗悠闲地在营地逡巡,偶尔停下来,竖起耳朵,四下看看。
孟佩文已经来到工作室,对着墙上的施工进度图想下一步的运行方向。
我站在空空荡荡的营地,就像站在退潮后的沙滩上,一切就停下来了,仿佛被画上了休止符。之前发生的许多逻辑清晰主线分明的事,都似乎是我想象出来的。
我忽然想到一个哲学问题——安静与喧嚣,明明存在于事物的两个极端,却能在倏忽间自由转换,形成沙漠营地此时此刻最鲜活的样子。这种感受我觉得很新鲜,也很神奇。
按照之前的采访计划,今天我要跟放线班长进沙漠。7点半,班长打来电话,说他的车就停在大门口,是一辆乳白色的德龙沙漠车。我带上水和干粮,背上背包,匆匆往外走。
班长伸出手,说我姓“忽”,忽必烈的“忽”。忽班长鼻子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脸又黑又粗糙,全是被风沙剥蚀的痕迹。
车在两束橘色的暖光里摇摇晃晃,黑夜在窗外铺陈,阒然无声。困意涌上来,对沙尘暴不再恐惧,因为忽班长说,前方有车辙。
(作者来自地球物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