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帕米尔高原的石化雄鹰

——记第九届“感动石化”人物刘祥奇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1-05 08:46

人物感言

“感动石化”人物这一崇高荣誉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每一位奋战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的石化人的褒奖。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带着坚守高原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坚守好边疆能源驿站,端牢能源饭碗,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扎根西部、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石化人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单 路 孙 筱

通讯员 李侯敏

一身石化蓝工装,一米七八的个子,眼睛炯炯有神,走起路来背影坚挺,说话带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味儿,与他交谈时扬在脸上的微笑和藏在心里的自信,总能让人感到亲切愉悦,他就是新疆喀什石油喀什片区党支部副书记、副经理刘祥奇。

从沿海之滨的山东临沂,来到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帕米尔高原,刘祥奇在基层一线坚守10年,努力书写着自己与帕米尔高原的故事,以非凡的毅力践行责任担当。

“我想像边防战士一样驻守高原”

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水不到80摄氏度就沸腾,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雪花飞,四季穿棉袄”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14年,刘祥奇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当时他到塔县旅游,途中遇到一个小男孩。他驱车几十公里送小男孩回家,孩子的父母拿出两大块羊肉招待他。刘祥奇想分肉给小男孩,可小男孩坚定地说:“肉是给客人的,我不能吃。”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刘祥奇心中感慨万千:“人活着,总得奉献点什么。”

他放弃了老家安稳的工作,来到新疆喀什石油塔县壹号加能站。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也确实给了他很大的“下马威”。高原环境条件严酷,冬季长达7个月,积雪封路时,加能站像座孤岛。一连串的高原反应,让他整夜难以入眠,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吃饭没有味觉,走路也像踩着棉花。“有次煮面条,我放了很多盐才尝出味道。”他笑着指了指自己被紫外线灼得黝黑的脸颊,指甲的凹陷、恍惚的眼神让这个山东大汉没了精气神。

可倔强的刘祥奇认死理,既然选择留下,就不能退缩。“我想像边防战士一样驻守高原,我热爱这方净土,想为这方净土养育的人民服务。”慢慢地,他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成为一名合格的高原油品保供员。

“责任感驱使着我一直坚持下去”

塔县壹号加能站的服务半径有数百公里,用油客户分布在崇山峻岭间。当地条件相对落后,牧民们除日常用油外还需储备油品。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很多牧民都是人力运送油品,刘祥奇便提出了送货上门的建议。站内员工很支持他,在加油服务时发放配送名片,鼓励大家电话联系配送油品。10年间,他们紧急送油300余趟,路程超过10万公里,足迹遍布高原的矿山、牧场和边防哨所。

“塔县壹号加能站最重要的任务是保供服务,这是咱们中国石化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参与其中,我感到很荣幸。”刘祥奇说,“是责任感驱使着我一直坚持下去。”

2020年的一个深夜,刘祥奇接到塔什库尔干机场项目的紧急用油需求。“刘站长,我们是机场项目施工队的,现在推土机、压路机急需用油,能不能想办法送些油来?”塔什库尔干机场是新疆第一个高原机场项目,也是国家“十三五”重点机场建设项目。

接到配送任务后,刘祥奇连夜协调组织送油工作。夜晚的高原寒风呼啸,他带领员工在零下20摄氏度的暴风雪中往返60公里紧急送油。此后,他们就这样一趟一趟,驾驶着载重10吨的油罐车,为这项重点工程累计输送油品2000余吨,有力保障了新疆首个高原机场建设。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塔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深度贫困县,也是“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主战场。自2014年来到塔县,刘祥奇就主动承担起定点帮扶任务,结对帮扶库克西鲁克乡吉勒给提村的两户少数民族贫困户。

帮扶对象再同·买买肉扎一家的困境让刘祥奇揪心:家里有三口人,主要收入靠种植杏子和少量药材,由于地处偏远,杏子卖不上好价钱,党参产量也低,儿子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扶贫,先扶志,再扶智。”刘祥奇多次上门走访,邀请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上门教授党参种植技巧。可产量提高了,销路又成了问题。刘祥奇跑到县城各个商超,帮着推销党参。功夫不负有心人,党参有了销路,每年能为帮扶对象家庭增加5000元收入。

塔县壹号加能站有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员工。最初,语言障碍让服务频频碰壁。刘祥奇买来小本子,把“95号汽油”“谢谢”“再见”翻译成维吾尔语和塔吉克语,贴在加油机上。他带头跟牧民学语言,把常用语编成顺口溜:“亚克西(好)是问候,热合买提(谢谢)要记牢。”如今,加能站员工能流畅地用多种语言服务。

在刘祥奇带领下,塔县壹号加能站的油品销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易捷便利店销售额较2014年增长了150多倍,连续10年保持安全零事故,加能站成了当地农牧民的驿站,刘祥奇也被客户称为“最亲的阿达西(朋友)”。

“高原苦、高原累,但是秉承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理想信念,10年来,我早已把自己融进了这片热土。”刘祥奇说。

十年光阴,刘祥奇从青涩小伙熬成了脸上刻满风霜的“高原通”,双手因常年户外工作而皲裂,却把一座荒漠中的小站带成了区域标杆。由于身体原因,他被调离了塔县壹号加能站,但是他仍然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上,继续以扎实的工作、饱满的热情为这方热土贡献石化力量。

( 责任编辑:王典 审核:高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