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1-05 09:27
唐 甜
夕阳西下,塔吊的巨影蛰伏在镇海的黄昏里,几只晚归的白鹭掠过,晚风拂过工地大门外那块“五星工地”的牌子。
吃过晚饭,十建公司镇海基地项目经理李元凯在生活小区里踱步。白鹭飞起的身影,把他拉回到了两年前属于“钢铁裁缝”的岁月。
2023年盛夏,镇海基地项目建设工地一片火热。李元凯指挥着近千名参建员工为项目核心区域——催化裂化装置“量体裁衣”。
“元凯经理,按照工期计划,这最后一块壁板明天必须焊完,可这焊缝……”年轻的技术员陈默涵声音有点涩,额角的汗亮晶晶的。几个裹着厚实工装的身影围在巨大的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罐体旁,空气焊枪的刺鼻味道扑面而来。
李元凯没马上搭话。他蹲下,手指在对接的焊缝边缘缓慢抚过,仿佛一个老裁缝在丈量着布料。“这道焊缝,今晚必须啃下来。照新方案做预热,分段控温,焊完一道,立刻用内衬板压实。”
“李经理,这法子太慢,眼看着工期不等人呀!”铆工班长王炳堂急红了脸,他是跟钢铁打了30多年交道的老铆工。
“慢?慢工才出细活儿。这工期,是钢板里省出来的,不是焊枪里抢出来的。”李元凯捏着铅笔的手微微一顿,笔尖在纸上游走,如同一个干了多年的老裁缝。
王炳堂看了看李元凯画的草图,又抬眼看看面前这个精瘦却像钢钎般硬挺的项目经理,紧绷的脸松动了些,嘟囔着挥了挥手:“成!听你这裁缝的,咱们照图干。”
8个小时过后,王炳堂带领班里的铆工、焊工按照李元凯画的图纸,高质量完成了再生器设备最后一道焊缝的焊接任务。
技术是利刃,可握刀的人还得有胆识。2023年初春,镇海炼化那场号称“史上最难”的大检修改造工程如约而至。53天,要把百万吨大乙烯装置从里到外翻新一遍。冷区改造、旧塔换新盘,时间压缩得令人窒息。特别是塔罐内的有限空间里,残留的物料与空气掺和就极易自燃,易燃气体是看不见的“妖魔”。
李元凯蹲在打开的设备人孔边,一股刺鼻的油焦味蹿出来。他往里探了探头,里面幽深黑暗,如巨兽之喉。
“老吴,这自燃的毛病,咱们得给它穿件湿棉袄!”李元凯对项目部安全部长吴兆东说道,“蒸汽掩护,不间断送风,人员轮换掐着表进。塔盘改造,拆一层旧的,立刻插一层新的,让易燃气体没空子钻。”
方案周密,却难掩步步惊心。李元凯干脆把铺盖卷搬到现场旁的集装箱办公室里。夜深了,他裹着一件棉大衣,拿着手电筒,在乙烯装置管架下穿行。冰冷的铁梯扶手刺得掌心发麻,他一层层爬上去,挨个儿检查高处施工作业点。
灯光扫过,看到一个年轻焊工在避风角落打盹儿,李元凯轻轻踢了一下他的鞋底,声音沙哑却带着暖意:“去板房睡个囫囵觉,这位置风硬,别冻透了。”他脱下自己的棉大衣,不由分说递了过去。沾着油渍的棉大衣盖在年轻焊工身上,那暖意激活了一腔热血。
捷报最终在检修第50天的晨曦中抵达,乙烯塔塔盘改造提前告竣,压缩机组一次试车成功。在检修改造指挥部组织的劳动竞赛中,乙烯装置区域被业主授予“五星工地”的殊荣。
李元凯走出项目部生活小区,抬头望去,那气宇轩昂的反应器、再生器,6万吨钢结构和235万寸径的庞大管道网络,是他带领着工地上1000多名“钢铁裁缝”,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海风裹着咸腥的气息,吹拂他刻着风霜的脸,那件半旧的工装衣襟被风鼓动着。
(作者来自十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