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生活

戈壁井场的“暖心置换”

“这份藏在细节里的爱,我们得懂,更得接住,好好把它传下去。”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1-05 09:27

“这份藏在细节里的爱,我们得懂,更得接住,好好把它传下去。”

常换芳 孟雪茹

10月15日,虽是初秋,河南油田新疆采油厂春光油区的风已带着刺骨的寒意。

11时,在春10Ⅱ2-11-8H 井场上,作业机刚刚停止轰鸣,在符合安全要求的条件下,新疆技术服务中心的两名新员工张皓森、田宇轩就跟着油服中心的队伍到了现场,开始了现场实习的日子。

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两个人攥着笔记本的手紧了紧,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那间蓝白相间的流动休息板房上,那是井场唯一能挡风沙的歇脚地,是企业专门为野外作业人员设立的休息场所。受井场面积限制,板房建得很小,只能容纳下两张折叠床和一个茶水台。作业队员正常轮流休息时,两个人在板房内放松一会儿,惬意又舒适。

“你们俩跟我来。”油服中心修井216作业队有36年工龄的作业工王云聪走在前面,用指节上还沾着油污的手推开板房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实习期间,你们中午就在这儿休息,戈壁上的风刮起来能灌一肚子沙,别冻着。”

张皓森刚要开口说 “我们年轻,没事”,王云聪已转身往外走。他快步跟到门口,猛地愣住了!其他几位老师傅正弯腰捡地上的废毯子,有的把两条毯子叠在一起增加厚度,有的用石头压住毯子边角防风吹卷。原来,排碱渠的土埂旁,就是老师傅们的临时“休息区”。

“王师傅,这不行啊!板房虽然小,可咱们挤挤也能行!” 张皓森跑过去想抢老师傅手里的毯子,却被王云聪按住了手。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带着长年握钻杆的力气,语气却软和得像春日的风:“挤啥?你们刚来,得养足精神看流程、学技术,我们习惯了,在地上躺会儿不影响啥。” 他拍了拍张皓森的肩膀,指了指排碱渠:“当年,我刚跑现场时,比你们还嫩,师傅们也是这么把板房让给我的。跑现场的,哪有没在地上打过盹儿的?”

风又刮起来了,卷起渠埂上的细沙。张皓森看着王云聪蹲在地上铺毯子,额头的皱纹里还沾着沙粒。中午歇工时,他偷偷往渠边望,看见几位老师傅挤在窄窄的毯子上,有的背靠着渠壁打盹儿,有的还在低声聊下午调钻机的细节,没人提起被土块硌得腰背发酸的事儿。

那两天,张皓森和田宇轩总觉得板房里的暖风吹得心里发紧。第三天中午,两人算好师傅们收工的时间,悄悄搬着凳子出了板房。他们把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动正在整理工具的师傅们。两个年轻人在井场东侧的白杨树荫下找了块平整地儿,把凳子摆好,准备休息。

“你们俩咋在这儿歇?” 王云聪收工过来,看见他俩坐在树荫下啃馒头,眉头皱了起来。张皓森赶紧站起来,手里还攥着半块馒头:“王师傅,你们下午要扛油管、调钻机,得好好歇会儿恢复力气。我们年轻,在树荫下吹吹风挺好的。” 他指了指不远处的板房,眼里满是恳切:“我刚把电暖器打开预热了,您进去暖暖身子。”

王云聪看着两个年轻人眼里的真挚,突然笑了,伸手揉了揉张皓森的头发,掌心的温度透过发丝传过来:“这俩小子,倒学会心疼人了。”

戈壁井场总会上演这样的 “暖心置换”。老师傅们早早就把板房门敞开,桌上还摆着刚烧好的热水;新员工也总找借口往树荫下、工具房旁挪。到了傍晚,老师傅们又会端着盛满热羊汤的搪瓷缸子过来:“戈壁晚上凉,多喝点汤暖身子,才有劲儿学技术。”

没有人说过 “照顾” 两个字,可那扇总敞开着的板房门、渠埂上压着石头的旧毯子、树荫下用凳子拼起来的“休息区”、搪瓷缸里冒着热气的羊肉汤,都藏着老石油人对新一代石油人的疼爱。张皓森在日记里写道:“原来,传帮带不只是教怎么看压力表、怎么接油管,更是师傅们把温暖让给我们,把辛苦扛在肩上。这份藏在细节里的爱,我们得懂,更得接住,好好把它传下去。”

(作者来自河南油田)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