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1-05 09:20
李晓明
金秋的一天傍晚,西南油气分公司的科研办公基地里灯火通明。当高庙33-25HF井测试无阻流量最终定格在103万立方米/天时,该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一所副所长李勇难掩激动:“咱们这次总算摸准了这个‘牛肚子’区块的脾气!”
今年以来,该公司从思路破局、认识深化、技术赋能三方面发力,逐步恢复开发停滞区块产能,为气田提高采收率、提高开发效率注入强劲动力。
思路破局:“过路井”里挖出开发新路径
作为该公司天然气开发的重点区域,中江气田的“牛肚子”河道区块曾让科研人员犯了难——这片在地震属性图上中部宽、两头窄的区域,因形似一头壮硕的黄牛而得名。该区块曾因地震响应微弱甚至无响应,长期处于开发停滞状态。
“‘牛肚子’河道的地震响应太弱了,好多区域连信号都抓不到,怎么确定哪里有气?”这是此前困扰中江气田开发团队的核心难题。按照传统思路,地震响应是判断储层好坏的重要依据,响应弱就意味着储层发育差,开发价值低,“牛肚子”区块因此被贴上“难啃的硬骨头”的标签。
转机始于一口不起眼的“过路井”——高庙33-2井。“这口井当初钻到这个层位时,地震响应上几乎‘悄无声息’,大家都觉得没什么潜力,只是作为‘过路井’简单测试。”地质副主任师向宇回忆道。可没想到,后续上返挖潜时,这口井竟爆发出惊人产能,累计产气突破7000万立方米。
这个意外发现,让团队重新审视“地震响应=储层品质”的固有认知。开发研讨会上,开发地质综合研究主任师陈俊指着图纸上“牛肚子”的边部模糊区域:“不能被地震信号‘绑住手脚’,这些‘沉默区’说不定藏着更多惊喜。”
顺着这个思路,团队顺藤摸瓜开展排查:重新梳理实钻数据,对比分析砂体厚度、孔隙度等关键参数,发现多口“过路井”的储层品质远超地震预测。最终,他们大胆打破固有认知,将勘探范围从地震强响应区拓展至弱、无响应区,不仅拓展了“牛肚子”河道的开发边界,而且找到了新的优质加密阵地。
认识深化:精准画像摸清气藏家底
“高庙33-2井的突破只是开始,要想大规模开发,必须把地质情况摸透。”李勇的话,成为团队接下来的工作方向。随着评价井的陆续实施,一个更令人振奋的结论浮出水面:即便在地震无响应区,优质砂体依然广泛发育,且储量规模远超预期。
为了给“牛肚子”河道精准画像,技术团队引入“两分两融合”隐蔽河道刻画技术,开启地质解剖工作。他们扎进数据堆里,通过砂体构型研究,逐米分析岩芯样品、逐段对比测井曲线,最终识别出5期侧积层——正是这几期河道的叠置,才形成了中间宽、两头窄的独特形态。
“南侧的晚期河道砂体更厚、孔隙度更高,是重点加密区;北侧早期河道虽然薄,但连通性好,适合补充部署调整井。”陈俊指着三维地质剖面图,向团队讲解最新发现。随着实钻资料的不断丰富,团队又开展了多轮次二次解释,落实关键开发参数,最终将“牛肚子”区块的复算储量提升了近一倍,为“提两率”提供了资源支撑。
技术赋能:一体化模型优化开发方案
“家底摸清了,怎么开发才能效益最大化?”这是团队面临的新课题。“牛肚子”河道砂体分布不均、压力差异大,若沿用传统“一刀切”的开发方案,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影响气井产能。
为此,技术团队构建起全区首个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给地下储层做“CT扫描”。“我们采用‘构型指导、平剖约束、夹层嵌入’的相控建模方法,把每一层砂体的分布、每一条裂缝的走向都清晰地呈现出来。”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个模型,团队能直观看到不同区域的储层品质和压力变化,为开发方案设计提供精准依据。
在此基础上,团队创新融合数值模拟技术与经济评价,形成“顺河道、低偏心、中长段、变井距”的矢量化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我们根据新模型优化水平段长度,更充分地动用砂体;井距也不再固定,而是根据压力平面差异灵活调整。”该研究院气藏工程主管师路芳指着井位部署图解释,“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差异化设计让每口井都发挥最大价值。”
技术赋能的效果立竿见影:继高庙33-25HF井获高产后,近日,同井场的高庙33-23HF、高庙33-24HF井也相继测试获高产,展现了该区块的开发潜力。目前,“牛肚子”河道已整体部署7口加密调整井,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