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11期 时间:2025-11-14 10:00
常俊明
※与传统石油基航煤相比,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SAF(可持续航空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可降低55%~92%。其碳减排属性源于原料的可再生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燃烧时重新释放,形成碳闭环。经测算,1套10万吨/年的SAF装置,每年可消化10万吨餐饮废油,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相当于5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的碳减排效果
※在政策与经济层面多重利好下,预计2030年我国SAF市场需求将达310万吨,为产业链各环节带来巨大机遇
※目前,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认证的SAF生产技术路线共11条,其中油脂加氢工艺(HEFA)、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G+FT)、醇制航煤(ATJ)、二氧化碳捕集加氢及糖平台技术,是未来SAF增量的主要来源。2035年前,HEFA路线因技术成熟、经济性较好且具备商业化运营基础,仍是主流选择,全球已有数十套相关生产装置运行,我国亦采用该路线,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HVO(生物柴油)与SAF
※我国SAF生产高度依赖废弃油脂原料。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废弃食用油生产国,每年可收集量超500万吨,但部分废弃油脂还需供应油脂化工、表面活性剂、增塑剂等行业,有限资源难以满足SAF工厂满负荷生产需求
在全球“双碳”目标加速推进与航空业碳减排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SAF(可持续航空燃料)作为降低航空领域碳排放的核心解决方案,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然而,我国SAF产业在迈向规模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主流的油脂加氢工艺(HEFA)虽然技术成熟、具备商业化基础,并有镇海炼化等企业实现SAF生产并完成适航认证,但原料短缺、质量不稳定、成本高企及工艺设备适配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本文将从SAF产业发展的战略背景出发,分析当前生产现状与核心难点,同时探讨原料市场拓展路径,为我国SAF产业消除“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与产业方向建议。
SAF产业发展的战略背景
当前,全球航空业碳减排压力持续攀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数据显示,当前航空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且呈上升趋势,若不加以干预,到2050年这一占比或达25%。在此背景下,IATA成员承诺2050年实现航空业净零排放,以契合《巴黎协定》目标。以SAF作为关键解决方案,可减少65%的航空领域碳排放,是实现该目标的核心抓手。
从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益看,SAF的环境价值已通过实践充分验证。与传统石油基航煤相比,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SAF,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可降低55%~92%。其碳减排属性源于原料的可再生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燃烧时重新释放,形成碳闭环。经测算,1套10万吨/年的SAF装置,每年可消化10万吨餐饮废油,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相当于5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的碳减排效果。
政策与经济层面的双重驱动,为SAF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国际上,《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方案》(CORSIA)明确2027年起全球航线逐步征收碳税;在国内,《“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确立2025年SAF消费量达2万吨的目标,2024年9月启动的SAF应用试点中,国航、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的12个航班,已在北京、郑州、成都、宁波机场完成生物航煤加注。经济激励方面,SAF生产企业可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与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当前欧盟ETS碳价已突破100欧元/吨,使得掺混30%SAF的航煤在碳成本上比传统航煤低5%~8%。202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从17个方面推动全国碳市场优化,进一步为SAF产业发展铺路。在多重利好下,预计2030年我国SAF市场需求将达310万吨,为产业链各环节带来巨大机遇。
我国SAF生产现状及发展难点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推进、欧盟2023年9月批准SAF定义分类与掺混比例法规、英联邦国家明确SAF添加要求,以及IATA推动的2027年航空业强制添加SAF并征收碳税的政策落地,我国SAF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已迫在眉睫。
目前,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认证的SAF生产技术路线共11条,其中油脂加氢工艺(HEFA)、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G+FT)、醇制航煤(ATJ)、二氧化碳捕集加氢及糖平台技术,是未来SAF增量的主要来源。2035年前,HEFA路线因技术成熟、经济性较好且具备商业化运营基础,仍是主流选择,全球已有数十套相关生产装置运行,我国亦采用该路线,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HVO(生物柴油)与SAF。
国内SAF产业已初步形成产能布局,镇海炼化、易高生物化工科技、山东三聚、君恒集团、嘉澳环保、海科化工等6家企业已实现SAF生产,其中镇海炼化、君恒集团、嘉澳环保、山东三聚4家企业获中国民航适航认证,镇海炼化生产的SAF成功加注国产C919民航客机并完成试飞。此外,海南环宇、扬州建元、安徽邑晟、飞天石化等企业,也通过HEFA路线生产HVO。
尽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当前HEFA路线生产HVO与SAF仍面临四大核心难点:
一是原料短缺制约产能释放。HEFA路线是目前唯一技术成熟、经济性优且可商业化运营的路线,叠加未来航空业对SAF的庞大需求,我国SAF生产高度依赖废弃油脂原料。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废弃食用油生产国,每年可收集量超500万吨,但部分废弃油脂还需供应油脂化工、表面活性剂、增塑剂等行业,有限资源难以满足SAF工厂满负荷生产需求。
二是原料质量影响生产稳定性。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呈现“点多、面广、线长、量少”特点,从千家万户收购的原料中,含有磷脂、氯离子、金属离子等杂质,且原料来源、成分存在不确定性、多变性、复杂性、地域性与季节性差异,给净化预处理带来极大挑战。国内多数运行时间较长的工厂,均遭遇过因原料杂质含量高导致的问题,如加氢装置催化剂中毒、结焦、板结、泥化,床层压力增大,运行周期短则40天、长则数月,无法连续稳定生产。同时,氯离子在加氢过程中生成盐酸,会腐蚀生产设备;高磷含量会导致催化剂失活、反应器床层结焦,进一步影响装置正常运行,而现有废弃油脂预处理工艺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原料净化问题。
三是原料成本高企挤压利润空间。用餐厨废弃油脂生产HVO与SAF,兼具“防止地沟油污染环境、回流餐桌”与“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实现碳闭环”的双重环保价值。欧盟在可再生能源政策中,对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给予“双倍碳积分”奖励,等效于其他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的两倍,这一政策促使我国废弃油脂加工成的工业级混合油(UCO)大量出口欧盟,导致国内SAF原料供应更加短缺、价格持续上涨且居高不下。尽管我国2024年11月取消了UCO出口退税,但海关数据显示,UCO出口量仍在增加、价格继续走高,严重影响国内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利润水平。
四是工艺与设备适配性待优化。当前HEFA路线生产生物质燃料多采用固定床加氢模式,部分工厂沿用柴油加氢的工艺路线与催化剂,且各工厂反应器形式、催化剂及级配方案存在差异。由于油脂原料与石化柴油性质不同,各工厂在产品收率、辅料消耗、空速等关键指标上差距明显,亟须进一步完善、改进工艺路线,探索最优运行条件。
HEFA路线生产SAF的工艺完善、创新及发展思路
天然油脂与化石燃料在核心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精准掌握其特性是针对性优化生产设备、革新工艺路线的前提,更是实现生物质燃料(如SAF、HVO)高质量、低成本量产的关键。
1.天然油脂的六大核心特点
一是高不饱和程度:碘价范围在70~110g碘/100g,远高于化石原料,意味着加氢反应需求更高,需针对性设计反应条件。
二是高氧含量:天然油脂氧含量约11%,显著超过石化柴油原料0.1%的氧含量指标,对脱氧工艺的效率与深度提出严格要求。
三是集中的碳链分布:碳原子数多集中于C16和C18,且均为偶碳结构,碳链分布的规律性为产物组分调控提供了便利。
四是低杂质基数:几乎不含硫、氮等有害杂质,芳烃含量极低,从源头降低了后续脱硫、脱氮等净化工艺的负荷。
五是固定的氧存在形式:氧主要以羧酸、甘三醇结构存在,化学形态稳定,为定向脱氧反应路径的设计提供了明确靶点。
六是国内原料的特殊杂质问题:国内常用的废弃油脂(如地沟油)中,金属离子、氯离子、磷含量较高,成为影响设备寿命与催化剂活性的关键痛点,需专项优化预处理工艺。
2.国内HVO、SAF工厂反应器类型
当前,国内HVO、SAF生产工厂的核心设备—加氢反应器,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不同类型需结合天然油脂特性进一步优化以匹配生产需求:
第一类型是固定床反应器:包括下流式、上流式两种主流形式,具有操作稳定、产物纯度高的优势,但需针对天然油脂高不饱和、高氧含量的特点,优化物料分布与反应温度梯度,避免局部反应过于剧烈。
第二类型是分段进料式反应器:通过分段进料实现反应负荷均匀分配,可缓解单一进料导致的床层热点问题,更适配天然油脂加氢过程先脱氧、后改质的多步反应需求,需进一步优化各段进料比例与反应参数。
3.工艺创新方向
针对天然油脂特性与现有生产痛点,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已探索出多项创新技术,为HEFA路线升级提供方向:
(1)非硫化态催化剂加氢工艺(中科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具有投资少、空速大、无需注硫、无硫黄回收装置、反应压力低(仅3MPa)的优势,已完成上千小时中试评价。
(2)沸腾床加氢反应器(中国石化大连院):可适应高杂质地沟油原料,提升原料适应性与生产稳定性。
(3)液相床加氢工艺:突破传统气相床加氢模式,使反应器床层温度均匀,避免局部过热,尤其适配高碘值不饱和烃的加氢反应。
(4)原料净化预处理工艺(国内某油脂研究院):针对废弃油脂杂质问题,优化预处理环节,提升原料纯度。
(5)固定床加氢工艺与新型催化剂(中国石化石科院):改进传统固定床工艺,研发适配天然油脂的新型加氢精制催化剂,提升反应效率与产品质量。
(6)原料油有机氯脱除工艺(中国石化大连院):解决氯离子导致的设备腐蚀与催化剂中毒问题,保障装置长周期运行。
4.拓展原料市场
一是废弃动物油脂,如屠宰场副产物;二是硬脂酸,工业级脂肪酸衍生物;三是微藻油,可持续性强、油脂含量高的新型原料;四是脂肪酸,工业提纯产物,可直接用于加氢;五是非食用木本油子,如麻风树籽油,不与粮食争地,环保性突出。
结语
未来,生物质燃料(SAF/HVO)产业需持续以天然油脂特性为核心出发点,聚焦三大方向突破:一是工艺与催化剂革新。深化加氢工艺路线优化,研发更适配天然油脂高不饱和、高氧特性的高效催化剂,进一步降低反应压力、温度等能耗指标;二是“瓶颈”消除。针对原料供给、生产成本、杂质处理等核心“瓶颈”,通过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协同,提升原料利用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三是产业价值落地。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SAF在航空业的规模化应用,助力航空业碳减排目标实现,为我国“双碳”战略落地提供坚实的能源支撑。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原客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生物柴油行业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