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1-12 08:03
技术名片
【名称】
复杂储层多学科协同精细地质建模关键技术
【研发单位】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用途】
该技术是解决复杂地质体勘探难题的有效手段,适用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地球物理技术研发与应用、油气勘探井位部署、油气勘探储量上报等。
【成效】
该技术革新了传统的地质建模理论和技术,创建了一套复杂储层多学科协同精细地质建模技术体系,建立了“模型驱动—三维解释—立体部署”的研究工作新模式,在砂砾岩体、浊积体、滩坝砂体、页岩油等复杂地质体预测中推广应用, 支撑了胜利油田东部老区油气田高效勘探实践。

胜利油田勘探院地质科研人员运用大模型进行储层构造研究。罗红梅 摄
徐海峰 代俭科
打开孔隙度地质模型,蓝色、黄绿色等色彩鲜艳的图形颇为显眼。“颜色背后是地下的秘密,黄绿色偏向于砂岩,代表孔隙度较高、物性比较好,是良好的储层,而蓝色区域则物性较差。”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罗红梅介绍,复杂储层多学科协同精细地质建模关键技术对油田高效勘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胜利油田东西部探区资源潜力巨大,但勘探难度极大。为实现东部稳定增储、西部规模发现和页岩油高速发展,亟须攻关支撑高效勘探的地震地质理论技术。
传统地质建模主要用在油田开发阶段,有着钻井资料充足的优势,对地下认识比较充分。“勘探阶段井点稀少,地质多解性强,必须综合地震等多源信息加以约束。因此,油气勘探不仅需要钻井资料,也需要地震资料。”罗红梅表示,“这意味着,传统地质建模不适用于油气勘探阶段。”
此外,地下空间的状况变化比较快,砂砾岩体、浊积岩、滩坝砂等分布特征难以琢磨。以砂砾岩体为例,高山上冲下的岩石,经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粗细混杂。然而,只有细粒碎屑砂砾岩才具备良好储油能力。因此,准确识别其与粗粒大砾石的界限是勘探难点。综合测井、地质和地震等学科的三维建模技术,是解决复杂地质体勘探难题的有效手段。
为解决勘探工作快速定井位难题,胜利油田勘探院攻关形成复杂储层多学科协同精细地质建模关键技术。攻关团队构建基于成分、颗粒堆积结构及成岩强度约束下的岩石物理模型,形成复杂储层地质结构的静态、多维度离散信息表达技术,创建了面向地质目标的地球科学大数据平台,内含沉积相、岩性组合、孔隙度、含油性等具体指标;研发多维数据凝聚层次聚类算法,建立多类型复杂地质体训练图像库,构建生成式网络深度学习的多学科协同一体化储层建模平台;研发模型约束的储层参数精细表征技术,建立“模型驱动—三维解释—立体部署”新模式,实现了透明盆地勘探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变。
目前,他们依托该技术,成功指导济阳坳陷东营北带、牛庄洼陷、博兴洼陷、孤北、埕岛等多个地区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储层预测准确度达85%,比之前的技术提高了5~10个百分点;指导部署井位,探井成功率达80%,钻井成功率大幅提高。
该技术完善和发展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技术,实现了胜利东部老区高效勘探,为我国其他地区复杂地质体勘探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这项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研究范式的转变。”罗红梅表示。传统的勘探研究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和判断,而现在实现了地质认识的数字化、地质建模的智能化、储层预测的模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