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 动态

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搭建前线指挥中心,形成“中心统筹+平台赋能+机制保障”的运行新模式,生产现场问题反馈、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优化管控流程提升气田运行效率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11-14 07:53

本报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杜家澄 王 彦

11月8日,在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前线指挥中心内,员工通过生产运行智能管控平台发现某井压缩机震动值异常飙升,仅用30秒便完成远程停机操作。“以前,从接到报警到赶到井场处置,至少要40分钟,现在前线指挥中心一键操作就能止损。”该公司生产运行主管龙智勇感慨道。

涪陵页岩气田井多、面广、工艺复杂,平台间平均距离超20公里,传统公司—管理区—班站的三级指挥模式下,班组协调难、应急处置慢等问题日益凸显。今年以来,涪陵页岩气公司锚定流程优化提效率,搭建前线指挥中心,重构组织架构整合专业力量,对生产运行智能管控平台进行智能化升级,同步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夯实成果,形成“中心统筹+平台赋能+机制保障”的运行新模式。截至11月12日,涪陵页岩气田异常闭环处置率达100%,生产现场问题反馈、处置效率提升50%,为气田高效开发筑牢支撑。

“中枢+专班”:打破壁垒强统筹

“前线指挥中心不是简单的值班室,而是气田生产运行的‘中枢大脑’。”该公司生产运行管理室高级主管周林乾介绍。该中心从组织架构入手,打破部门壁垒:横向整合生产、技术、运维等专业力量,纵向打通指挥、执行、反馈通道,设置巡检班负责现场巡查、运维班负责问题处置,将过去的三级指挥模式压缩为“中心—现场”直达模式,指令传递时间缩短60%。

针对班组遗留问题多、职责界定模糊,该中心创新组建三人专班,由生产指挥中心、技术管理中心、运维班各抽调1名骨干,负责日常调度与问题攻坚。今年6月,焦页24-6HF井因平台扩建,井口压力变送器、井切控制线缆断裂,数据无法远程传输、气井不能远程关断。三人专班接手后,迅速厘清责任——信息岗牵头制定方案,水电分公司负责现场整改,仅用2天就完成挖沟放线、穿管接线,让井站恢复远程管控能力。截至目前,前线指挥中心生产问题处置率达98.8%。

智能平台:数据驱动提效能

“过去巡检靠腿,排查靠经验;现在平台会预警,处置有模型,像多了个智能助手。”巡检一班班长张飞点开生产运行智能管控平台,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各井场的实时数据、巡检任务进度等。

这款由涪陵页岩气公司联合油田信息中心开发的智能平台,覆盖巡检管理、任务调度、异常上报等六大业务领域,梳理构建了91项巡检操作员工岗位任务模型,无论遇到井场压力异常,还是设备故障,员工在平台上就能找到标准化解决方案。“发现井口压力波动,平台会自动匹配压力异常处置模型,提示先检查阀门状态、再核对参数,避免盲目操作。”龙智勇解释道。

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更成了“隐患捕手”,实时采集井场生产数据、员工操作记录,通过算法分析设备运行趋势。9月,焦页18-4HF井产气量出现微小波动,平台结合管线压力数据判断为“轻微堵塞”,立即推送预警至中心。运维班赶到现场后,按平台提示的管线疏通流程操作,迅速解决问题。

机制迭代:闭环管理固成果

“前线指挥中心能高效运转,关键在于闭环管理机制,让每个问题都有始有终。”周林乾说。公司结合厂直管班组新模式,为中心“量身打造”闭环管理机制,从问题上报、派单处置,到验收销项、复盘总结,每个环节都明确时限与责任主体。

针对气田常见的设备故障、管线隐患等问题,中心联合技术部门制定异常处置标准化手册,结合升级后平台的应用场景,明确压缩机、井口装置等20类设备的处置流程与时间节点。每月召开问题复盘会,分析未及时处置的案例,优化协调机制。此前,某井场因承包商人员不足导致处置延迟,前线指挥中心随即建立承包商资源动态台账,提前储备应急维修人员,后续同类问题处置效率提升80%。

截至11月12日,依托闭环管理机制,前线指挥中心推动涪陵页岩气田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9.2%以上;同时,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完成全年进度任务的84%,页岩油产量完成全年进度任务的87%,交出效率与产量双优答卷。

( 责任编辑:刘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