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4-02-06 08:18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阎茹钰 朱树炜 柴润金 通讯员 张训棣
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天津街头张灯结彩,年味渐浓。乘车进入天津南港工业区,沿着“新石化大道”一路向南,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强势崛起。这里就是天津南港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现场。
走进项目现场,记者没有听到轰鸣声,也没有看到焊花飞溅,只见巡检人员仔细检查着仪表和管线,与高峰时的1.5万人现场施工相比,偌大的工地显得有些安静。
“2023年施工进展顺利,我们得以安心过节,节后我们将第一时间返回复工,做好50万吨/年HDPE(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后续工作。”五建公司南港乙烯项目经理王志毅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该项目于2023年12月29日实现机械竣工,目前现场留守的800余人,大多是天津石化负责生产准备和项目管理的人员。
安静的背后,是蓄势待发的忙碌。“现在是设备调试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忙得顾不上回家。而且这是设备第一次过年,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中控室内,天津石化南港烯烃部公用工程主操金文艺告诉记者,“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装置顺利开车。”
公用工程是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动力源泉,也是最早开车的项目。为了做好生产准备,金文艺需要监控好热力管网运行,确保蒸汽管网氮气保压状态正常,站好全厂冬季防冻防凝第一班岗:“今年除夕我值白班,大年初一值夜班。相比回家过年,这里更需要我。”
走出中控室,记者来到中心化验室。“这是全球乙烯项目规模最大的化验室,占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中心化验室主任刘亮告诉记者。此时这里正在进行实操考试,在仪器和智能水质分析化验区域,记者看到5名技术人员围着检测仪,进行“水质总磷含量检测”考试。
“开车之前,我们一直进行仿真生产、模拟训练,确保技术员手不生、技术能力不退化,开车时能立刻进入到生产状态。”刘亮告诉记者,这样的考试是为长期安稳运行备战。自2023年8月起,中心化验室就对员工轮番进行58个考试项目实操训练,让大家尽快熟练掌握387个国家检验标准。
目前,该化验室共91人,需要管理826台自动化、最新型的分析仪器。这对人和机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化验室的另一侧,技术人员与厂商服务人员正进行机器调试。这次是训练机械臂抓取样品瓶,目的是保证智能机械臂准确无误完成自动清洗、自动分拣、自动入库等指令。在这个庞大的化验室内,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着化验分析业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
为了节后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为了开车时的平稳安全,项目参建各方不待扬鞭自奋蹄。远在千里之外的王志毅,即使在甘肃老家,也依旧心系现场情况。为了能够节后快速返岗复工,他在手机上早早设置了抢票提醒。
“希望今年顺利开车,不辜负现在的辛苦”“希望能尽快独当一面”“希望一切顺利”……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希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津南港乙烯项目的璀璨灯光点亮了南港工业区。看似安静的南港工地,正酝酿着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