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城市型炼化企业发展破局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4年第5期 时间:2024-05-20 15:35

刘训书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坐落于一线旅游城市青岛,曾经面临“城围炼厂、发展受限”的窘境。为实现企业与城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青岛炼化锚定建设世界领先城市型炼化企业战略目标,精益管理、提质增效、降低生产风险,全力推动发展破局。

城市型炼厂破局面临的难题

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等影响,安全环保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红线。另外,虽然周边有海尔、海信、澳柯玛、五菱、一汽等对石化产品需求旺盛的企业,但青岛炼化与下游高端化工产品需求衔接不紧密,产品链不完善,且随着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变,成品油消费市场低迷,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面临压力。

破局必因地制宜,要立足企业的管理、区位、人才等优势,夯实安全环保根基,增强盈利能力,主动担当高端化工产业链链主企业责任,积极对接下游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全力谋划产业转型升级。

从管理提升上打基础

一是坚持精益管理,打牢工艺、设备专业管理基础。必须牢固树立“大平稳出大效益”理念,优化工艺操作、强化“三小”管控,深化工艺平稳性和设备完整性体系建设。工艺管理方面,通过从报警管理入手,全面实施报警专项攻关,不断完善关键参数的监控、短信推送,切实提高操作平稳率,2023年报警确认和处置时长分别降低50%和95%;设备管理方面,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抓好标准化建设、预防性维修和设备变更管理,启动覆盖全区域、全专业的“5S”管理提升行动,推动精益管理在公司落地生根。

二是坚持从严从实,做好安全管控措施。在2023年启动青岛炼化投产以来“项目最多、范围最广、深度最大”的大修改造之前,各项准备工作均提前两年全面启动,最终提前5天实现“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一次开车成功”目标。扎实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顺利通过山东省双防平台试点验收,降低安全风险总值37.7%。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能效提升和绿色环保双丰收。修订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两清单,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固体废物实现“日产日清”,合规处理率为100%。做好新项目蒸汽打靶降噪工作,完善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强化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污水回用、水上光伏等节能环保项目。抓实绿色基层建设,进一步提升绿色生产水平。精细能源管理,确保“双碳”目标相关工作稳妥推进。

在增效管理上做文章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从采购环节做文章。把准采购节奏,优化库存运作。突出事前算盈,以市场为中心,以计划为龙头,对市场价格、原料结构、产销计划、产品库存等勤算账、算细账。合理控制原油采购节奏,做好油种和库存优化,从源头上降本增效。

二是紧跟客户需求,从销售业务做文章。做好客户跟踪服务,精准定位客户需求,争取产品指标,畅通出口渠道。利用现有装置开发新的细分产品,加大自身产品推广力度。调研周边潜在客户需求,做好销售研判,不断增强产品创效能力。

三是加强业财融合,从降本增效做文章。突出战略财务导向,推动财务管理向业务端延伸,抓好生产经营全要素全过程运行管理。强化成本费用分类管控,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

以改革创新促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理念,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投入,积极申报科技成果奖励。周期性举办青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年度和季度“金点子”,鼓励广大员工创新。

二是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建设智能工厂。投用报警信息推送、综合应急响应、装置检修、现场机泵在线监测等系统,安装有毒气体现场集成报警器,升级公司管理体系和电子作业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大力建设新能源和安全提升项目,加快“油转化”“油转特”进程,稳步推进能源转型。抓好顺酐和丁二酸项目冲刺中交,推动“前站后厂”氢能加供中心和水面光伏项目建设,实现“灰氢”向“绿氢”的转变。

四是放眼未来,积极谋划发展大计。抢抓石化转型最后窗口期,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加大技术储备力度,做好炼油、化工远景规划,坚持“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方向,优化加工流程、完善产业布局,加快打造集约集聚、高端高效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努力探索企地合作、发展共赢的全新路径。

以人才强企增强竞争力

一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建立健全人才“生聚理用”机制,畅通管理、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转换通道,组织开展人才跨单位、跨专业、跨序列实践锻炼。

二是全面强化“三基”工作。健全“三基”工作体制,完善“三基”管理网络。用好“导师带徒”制度,完善“老带新”机制,力争建一个项目出一批人才。优化“信得过”班组建设,新建仿真实操系统,全面增强基层操作员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副班中工艺、设备培训工作,抓好实操训练,促使技术比武理论和实操结合更科学。

三是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在集团公司规定范围内,立足自身实际,扎实做好社会招聘工作,结合公司用人需求推进校园招聘。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公司对高校相关人才的吸引力。加大新入职员工理论和实操培训力度,防止人才断档,特别做好“小专业”毕业生专业化培训工作,为公司多元发展提供必要人才条件。

作者系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