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高质量发展

融入上游一体化发展在端牢能源饭碗中展现铁军担当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4年第9期 时间:2024-09-09 15:01

吴柏志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石油工程公司将深度嵌入上游一体化,以战略思维、前瞻思维、创新思维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工程大包+技术服务+油藏运营”产业格局,加快推动一体化、轻资产、低成本、数智化、绿色化发展。

发挥一体化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是贯彻落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求的坚定行动,也是立足实际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的迫切需求。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油工程公司”)扎实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和集团公司党组部署,深度融入上游一体化发展,高质量服务油气大突破大发现、储量产量快速有效增长,在端牢能源饭碗中展现铁军担当。

聚焦油气藏价值最大化优化专业支撑方式,持续提升一体化效能,高效服务保障勘探开发

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全面进入海洋深水、陆上深层、非常规、老油气田等领域,需要石油工程通过与油气田分公司一体化,源头介入油气勘探开发前期部署,大力提升支撑保障质量和降本创效水平,共同把储量拿出来、产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在消除资源瓶颈上下更大功夫。

石油工程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秉承“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理念,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遵循,强化专家工作室建设,建立5个专业259人专家库,优选168名专家与油田事业部、油气田分公司联合办公,源头参与方案决策、设计审查,实时管控、远程支撑重点井;创新联动考核机制,建立以甲方为主导、以质量为导向的提质提产联动考核机制,重点考核队伍动用、单队进尺、单井产能、工程降本四项关键指标,加快从重提速向提产提速并重转变;优化专业支撑方式,分区域、分勘探开发阶段细化方案,一区一策、一井一策提升技术保障精准度,助力四川盆地寒武系筇竹寺组、准噶尔盆地头屯河组等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东濮凹陷开辟超亿吨增储新阵地,支撑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实现重大发现。今年以来,协同推动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在胜利滨37北、商541井组等区块连续打破提速“天花板”,工程成本同比降低3.4%,压后单井产能提高11%,合作开发难动用储量累计新建原油产能40万吨,支撑上游高效益发展的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面对油气资源接续艰巨挑战,石油工程公司坚决扛好首职天责,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局部与整体、专业化与一体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围绕油气藏经营价值最大化,进一步推动协同效能持续释放。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做实以工程为主导的一体化技术支撑、决策支持专家团队,以专家团队的高水平联动,促进复杂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

聚焦技术先导目标合力攻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特色攻关

石油工程公司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就是生命线。面对基础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究存在瓶颈,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相对偏少,工程技术进步滞后于勘探开发新进展的矛盾,石油工程公司坚持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七年行动计划部署,强化“四链”融合,加快锻造油气增储上产的硬核支撑能力。

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勘探开发难题,科技创新质效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新型垂直钻井系统突破“小井斜自动闭环导向控制技术”,声波远探测技术突破立体刻画难题,联合物探院、石勘院突破150摄氏度光电复合缆、弱信号采集等关键技术,成功应用9口井。特色适用技术加快迭代,应用海上节点采集技术,助力埕岛三维地震平均日效较海底电缆采集提速54%;套管钻井技术迭代应用14口井,缩短钻井周期20%以上;旋转地质导向工具累计应用254口井、进尺32万米,产品性能实现新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承担集团公司6项“双链”融合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63项新技术、64项新产品实现产值21亿元;控压钻井技术推广55口井,高温测井、高温定向等高端仪器工具内部互供率由20%提高到7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石油工程公司必须锚定技术先导,集智合力攻关,全力破解油气增储上产瓶颈技术难题。坚持攻关平台与人才同建,携手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上游三大院共建创新联合体,高质量建设外部联合研究平台、上游协同攻关平台,加快高端科研人才培养。坚持传统领域与新兴赛道并重,加快攻克智能节点仪、随钻可控中子发生器等重大核心技术,支撑深地工程、页岩油气等勘探开发需求,全力推进新能源核心技术攻关,打造CCUS全产业链、输氢管道、北斗替代等领域竞争优势,加快信息化、数智化建设,推进向“数智油服”迈进。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重点布局分布式螺旋光纤传感等基础前瞻技术,引领石油工程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推广钻完井工具仪器、油田化学助剂等优势特色产品,规模试验套管钻井、连续油管侧钻等特色技术。

聚焦资源深度优化协同推进管理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扎实推进深化改革提质增效

面对资源分散、市场分散、队伍分散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石油工程公司加快推进瘦身健体,突出效益导向,全方位增强工程低成本能力,着力塑造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坚持低成本发展,统筹推进人力、装备、市场资源大循环、大共享,推动价值创造能力有效释放。人力资源优化全面铺开,首次开展全级次、全覆盖、全要素专项调研,明确统筹优化“八个路径”,一企一策创建“十一个特色区”,全力打造人力资源管理“六大高地”。西南工区已压减各类项目部33个。资产装备优化提档升级,坚持轻资产发展,采取市场换服务、产融合作、调剂处置等方式,与石化机械合作加快南疆工区37台钻机自动化升级,配置顶驱等装备122台套,在保持装备投入强度、全力满足勘探开发需求的前提下,优化压减直接投资20亿元。市场布局优化深入推进,紧扣勘探开发节奏,从外部优选回撤20支钻井队伍,优先保障集团增储上产阵地,甲级队占比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发挥一体化优势,建设资产盘活共享创效平台。探索“制造+服务+产融合作+循环经济”合作模式,推动资产运营分公司高效运行,开展再生料直面终端、配件循环利用、翻新再利用,努力实现增效创效和降本减费目标。强化经营管理,引导各单位树牢“创收就要创效、创效就要有现金流”的经营理念,推动全链条降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石油工程公司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着力点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动力也在一体化。将深度嵌入上游一体化,以战略思维、前瞻思维、创新思维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工程大包+技术服务+油藏运营”产业格局,加快推动一体化、轻资产、低成本、数智化、绿色化发展,倾力打造保障高效、创新引领、管理精益、安全绿色、品牌卓越、幸福和谐的石化油服。

( 责任编辑:李诗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