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幸福画卷 用心用情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4-10-10 09:00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袅袅炊烟里藏着乡愁,与青山绿水一道铺展开我国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中国石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九江石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对未来“更好的日子”充满盼头。

五大振兴推进乡村全面发展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并为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五条具体路径: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国石化以产业振兴建设富裕乡村,通过打造“一县一链”示范项目,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8个帮扶县产业链全部成形。

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国石化以人才振兴建设活力乡村,截至2023年,累计培训总人数17.5万人。

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中国石化以文化振兴建设文明乡村,在东乡县布楞沟村建设乡村振兴学院、远古陶韵文化研学基地;在泸溪县建设图书馆、青少年教育基地;在凤凰县建设山江苗族博物馆。

总书记强调,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中国石化以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帮助帮扶县住户改善厕所环境、完善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将东乡县布楞沟村打造成3A级景区和全国文明示范村,在泽库县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泸溪县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在凤凰县开发建设麻冲乡“竹山乡居”民宿项目,助力岳西县建设山区观光铁路、茶叶小镇、民宿等特色旅游开发项目。

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中国石化以组织振兴建设法治乡村,在东乡县布楞沟村打造党建教育基地,在泸溪县打造党建宣传角;岳西县来榜镇横河村、泸溪县浦市镇五果溜村、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开展企地党建结对共建,示范引领基层组织力提升》被评为“2023年中央企业助力乡村组织振兴优秀案例”。

教育帮扶照亮乡村振兴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中国石化围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学校”的目标,形成“集团化、立体式、结对型”教育帮扶模式,一家又一家石化企业投身教育帮扶事业,受援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企业的文化感召力显著发挥。

“集团化”推进,明确教育帮扶方向。中国石化从集团层面系统规划、统筹推进教育帮扶工作,截至2023年,选择59所位于9个帮扶县,以及西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具有帮扶潜力和代表性的中小学作为第一批重点帮扶对象,并形成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立体式”施策,系统推动教育发展。中国石化将教育帮扶作为系统工程,从学生、教师、校园三个层面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截至2023年,累计为4181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211万元,为2373名学生发放奖学金185万元;引进26所名校249位名师为受援学校送教221天,29所受援学校338名教师赴名校跟岗516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信息化水平。

“结对型”聚焦,精准助力帮扶成效。截至2023年,中国石化以“结对”帮扶为抓手,开展“一企帮一校”结对,动员65家党建基础好、社会责任感强、经济效益佳的直属单位与受援学校结对;开展“一校牵一校”结对,通过互访互学、互动教研,带动受援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开展“一师帮一徒”结对,33所学校建立“一对一”师带徒442对;开展“一员帮一童”结对,搭建“石化伴学”“爱心结对”助学成长平台,中国石化员工开通爱心卡461张。

牢记嘱托树立乡村振兴标杆

中国石化牢记总书记嘱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始终走在央企前列,处处体现“生来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厚重底色。

牢记总书记“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的嘱托,2013年中国石化第一个帮扶项目就是援建布楞沟村硬化路,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随后,清澈的自来水通过管网流进村民院落,布楞沟流域内超1.3万名群众结束了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喝上了放心水。

牢记总书记“找准发展路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有脱贫致富信心”的嘱托,中国石化在东乡县投入1.3亿元建成藜麦产业园,形成了从培育、生产、加工、研发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不仅帮助东乡县拔掉“穷根”,还实现了当地的“内生造血”。

牢记总书记“让孩子好好读书”的嘱托,中国石化重点对东乡县8所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帮扶,帮扶学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学生成绩大幅提升。

牢记总书记“把新农村建设好”的嘱托,中国石化把布楞沟村打造成为集教育培训、民俗文化、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新农村。

如今,站在山梁上眺望布楞沟村,目之所及再也不是满山的苍凉。绿色掩映间,一排排崭新的民居坐落在半山腰上。村民喝上了幸福水,走上了致富路,住进了新农村。

本版文图由本报记者 何翔任 潘景宇 刘 阳 付 松 尹亚君 邢丽芬 提供

image.png


(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