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高质量发展

主动拥抱改革打造更多自主可控的勘探开发利器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2期 时间:2025-02-17 16:39

潘军

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改革亮点: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作为科改企业,对标学习行业领先企业,坚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突破关键技术,统筹推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提升企业治理效能,强化内部专业化整合,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走稳做专做精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纬公司”)成立以来,锚定“支撑油气、服务钻探”的职责使命,统筹推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强化内部专业化整合,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效能稳步提升,探索走出一条从“资源分散合力发挥不足”到“做专做精高质量发展”的蜕变成长之路,加快打造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

“走出去”“请进来”对标先进找差距

经纬公司对标学习行业领先企业,形成“只有不惧挑战、抢抓机遇,主动拥抱改革,才能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坚定不移推动企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解放思想聚势谋远。经纬公司是由老企业重组成立的新企业,还存在传统思想观念,通过积极“走出去”和“请进来”,全力推进全员思想破冰、能力破茧。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先后到华为、斯伦贝谢等行业标杆企业学习,全方位对标先进找差距。邀请国务院国资委智库、华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到公司授课,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全力提升战略规划与执行、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等能力。

高位谋划找准定位。围绕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经纬公司深入谋划“4344”发展纲要、“11342”发展思路,以科改行动为牵引,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布局。

顶层推动务求实效。成立由公司领导担任组长、各级管理和科研骨干为成员的8个专项业务课题研究组,全过程参与规划制定,促进公司全员上下达成共识,提高规划的可执行性。学习借鉴华为BLM业务领先模型战略规划方法,确定“1+6”规划架构体系,将战略任务转化为关键任务和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例会通报、督办运行、评估考核和改进提升等四项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坚持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随着集团公司勘探开发业务挺进“两深一非一老”,对技术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新成立企业,经纬公司还存在科技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难点问题。公司坚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突破关键技术,矢志打造自主可控的勘探开发利器,以强大的技术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

全域打通研产服用“大链条”。公司成立地质测控技术研究院,整合分散的12个实验室、11支优秀创新团队、226名科研骨干,构建矩阵式科研攻关体系。优化“经营单位出题筹钱、科研单位答题研发、成果收益分成共享”的内部产业众筹模式,借助石化资本成立孵化器公司,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2024年,生产制造产品2.1万套(件),国产化率达到97%,产品产业化产值超3亿元。

全面构建科技合作“生态圈”。加强校企合作,与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打造基础研究联合攻关平台。加强企业间合作,与贝克休斯等国内外一流企业打造高端装备互联互通平台,与20余家国内制造企业建立稳定供应链。加强系统内协同,与胜利油田等系统内企业建设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2024年,对外开展课题联合攻关38项,比上年增加12项;自研高端仪器装备自采率、国产化配件平替率分别为74%、84.3%,分别比上年增长0.96%、35.2%。

全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公司连续3年研发投入强度保持10%左右,是同行企业平均水平的3倍。公开招聘3名高层次人才,引进6名博士进站,9名博士后出站全部留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获批设立1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建设3个国家级、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积极承担1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成功突破旋转地质导向、声波远探测等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入选2023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仪器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坚持深化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经纬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聚焦提升企业治理效能,大力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突出解决效能不高、活力不强等问题,向改革要动力,向整合要效益,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瘦身健体”提效率。实施管理单元“大部制”改革,按照“职责清晰、流程优化”原则,采用授权放权、岗位合并、压缩编制等方式,推动部门职能合并和人员精简,通过专项奖励引导186人主动走向基层一线单位,实现部门减少34.3%、人员精简15.2%、机构费用压降6.9%。优化整合运营单元,按照“聚焦主业、突出专业”原则,将重组前分散的13家成建制和13家非成建制单位,整合成8家专业经营单位和1家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专业融合”效应,实现生产运行一体化协同。2024年,高技术含量、高数智化程度、高经济附加值业务收入2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0.3%,对公司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分区分类建强作战单元,按照“一体统筹、差异发展”原则,根据专业能力、盈利水平、产值规模三个硬标准,推进资源集成共享,对达不到标准的项目部合并“同类项”,对同区域办公场所、设备维修、教育培训等资源删除“重复项”,2024年优化基层机构31个,压降机构运行费用2427万元。

市场化改革“激活力”。市场“活水”激发用工活力,全面推行管理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员工“劳动合同+上岗协议”管理、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刚性执行。近3年,管理人员通过竞争上岗159人,占比90.3%,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降低2.3岁,考核调整、退出127人,占比13.7%,员工市场化退出率122人。健全与价值创造挂钩的绩效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项目经理等关键岗位实行分类定级,根据个人业绩贡献确定项目职级,科研人员绩效与科研成果转化多少、个人贡献大小直接挂钩,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绩效与“收入、利润、现金流”挂钩。2024年,同层级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收入差距最高分别达到3倍和4倍。

授权松绑“强动力”。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激发创新活力,两项行业前沿重大科技项目面向高校等社会资源实施“揭榜挂帅”,15个重点项目破除论资排辈面向公司内部发布“英雄帖”,赋予揭榜项目组长独立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使用权、团队组建权和考核分配权。围绕“减负、松绑、放权”,减少科研过程干预,让科研人员在创新中充分自主,压减各类资料及审批节点30%,特别是突破科研物资统采限制,实现随用随购、个性化订购。

( 责任编辑:孙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