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2期 时间:2025-02-17 16:39
吴长江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改革亮点: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是担当国家战略科技攻关任务和攻克行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力军,也是中国石化化工新材料原创技术的重要策源地。该院大力推动科技人才融入全球创新网格,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圆满完成“强创新、促发展、增活力”的改革目标,在国务院国资委“科改行动”专项考核中,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标杆”单位,其中2023年排名央企第一。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化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以“三深三强”为主线全面实施改革,推进“创新能力、发展成效、市场机制”不断深化,“核心功能、产业赋能、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圆满完成“强创新、促发展、增活力”的改革目标,创新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在国务院国资委“科改行动”专项考核中,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标杆”单位。
深化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核心功能
北化院坚持“四个面向”,推进“四个一批”,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坚定不移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度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推进高端化学品原料供给、战略安全关键技术攻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链安全。坚决扛起“打造化工新材料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任务,在子领域布局紧迫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共43项。
全面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投资建设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测试评价中心,整合全国50%以上检测资源;高质量运营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橡塑新型材料合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技术开发、加工、结构表征、评价及应用完整研发链条。前瞻谋划建设中试放大平台,完成天津科学试验基地一期工程13套装置建设投用,建成体量最大、研究领域覆盖最全面的聚烯烃中试基地,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目标建成世界领先的综合性化工科学研发中心,补齐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中试研究关键一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共建“绿色化工联合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联合实验室”。
大力发展新领域和前瞻基础研究。推进太阳能、氢能、光电材料、工程塑料、特种纤维、废旧高分子资源化利用新领域技术开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在先进化工材料、高端聚烯烃材料等领域加强研发,培育新增长点。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建立改革特区,成立医卫技术委员会,完成中国石化在高端医卫材料新领域的首个战略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推进模拟计算、电催化化学等多领域基础研究;集中基础研究资源,设立基础研究所,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智能研究院建设,建立中试平台实时数据库,探索科研过程中“AI+”应用场景。近三年,北化院申请国内外专利2835件、授权2001件,优先授权8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1项。
深化发展成效提升,增强产业赋能
北化院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贯通,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创新成果供给,推出锂电池隔膜、智能乙烯、汽车轻量化材料等系列技术产品,助力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推动化工材料升级,形成原料多元化、过程绿色化的基础化学品生产技术,加快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光电材料等高附加值合成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化融入中国石化“产销研用”一体化大循环,加快“双链融合”,推动创新链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深入参与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加快原创成果转化为成套技术。
助力新技术新成果落地应用。深化国内市场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新建炼化一体化基地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提升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广优势技术,提升行业影响力,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业绩版图持续扩大。建强科技孵化器平台,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遴选优秀技术与市场资源合作,推动孵化项目加快转化。优化技术服务资源,组建“矩阵式”技术团队,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强化定制化服务。近三年,北化院技术经营收入连创历史新高。
夯实科技人才支撑。打造化工新材料领域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实施“人才倍增计划”,科技人才总量年均增幅目标不低于20%。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高端人才、成熟人才培养引进,补充高层次人才缺口。对标劳动力市场价位,实施“新员工薪酬保障”,提高引才质量,近三年新引进博士研究生占比超过60%。灵活运用柔性引才引智,引入14名高层次专家进入重点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大力发展国际合作,推动科技人才融入全球创新网格,用好专家咨询、访问学者、短期交流、国际会议等平台,多元化培养人才,助力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深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创新动能
北化院建立健全与高水平创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市场化运作,全方位释放改革活力。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打造更具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全面推进完善公司制改革,完成公司体制“分转子”。入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建强董事会,全面落实六大重点职权,选优配强外部董事队伍,促进产业协同、多元互补,推动公司重大决策充分自主。深化科研“放管服”,支持项目负责人组建团队、选取技术路线、制定分配方案;强化科研项目门径管理,汇集各领域专家形成科技委督导组,把稳科研方向,把关科研质量;持续开展为基层减负、保障科研人员时间专项行动。
提升攻关组织效率。建立服务创新需要、符合科研规律的灵活高效科研组织模式。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签订“军令状”,实施“大兵团”作战,解决化工和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遴选亟须攻关的共性技术难题,面向全社会发布“科研攻关榜”,强化“赛马机制”,开展“金球制”和“阶梯式”激励。围绕新领域研发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针对急难险重任务,发挥组织优势,VD21项目党员突击队临危受命,开展紧急攻关,连续奋战220天,按期建成全国产化生产装置,为国家产业链战略安全提供保障。
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深化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市场化机制。自上而下推进契约化管理,全员实行“劳动合同+上岗协议”。经理层成员实施“一岗一责”“一人一表”差异化考核,刚性兑现薪酬。中基层管理人员实施竞聘制、岗薪制、任期制、末等调整制。关键岗位实行百分百公开竞聘,实现“竞争择优”。建立考核进入“人力资源池”及配套培训、返岗、不胜任退出制度,稳妥推进员工市场化退出。强化创新创效和打造精品技术的目标导向,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多站式”奖励,实施多元化中长期激励,推进薪酬资源合理分配。改革以来,北化院“部门壁垒”已基本打破,“干部交流”“人才轮岗”“专业跨界”成为常态,“三能”机制基本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