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报 时间:2025-04-29 09:19
秦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集团高级专家。她扎根科研一线近30年,突破稠油降黏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开发多项稠油高效化学开发和油污土壤绿色修复技术,创新了稠油胶体体系基础理论,先后主持或承担两个国家“十三五”重大油气专项子项、1个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课题。她和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及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
把实验室建在井场上的科学家
"科学家要有‘把论文变成生产力’的自觉。"这是秦冰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秦冰带领团队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求索,先后主持(或承担)2个国家“十三五”重大油气专项子项,1个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课题,3个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负责多项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
其中,建立的高效稠油开发化学品研发平台,在解决稠油驱、采、输、预处理等上下游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取得较显著的工作业绩;开发的生物基化学品,在环境土壤修复领域取得较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授权发明专利101件,发表论文40余篇,制定行标1项。
她准确抓住提高稠油采收率领域和环保领域机遇,重点加快稠油降黏技术和土壤修复等环保技术推广工作。
“新型淋洗-生物工艺修复油区污染土壤技术”已完成21个退役井场油污土壤修复,处理费用降至550元/吨,新增利润额2008万元,并成功推广至炼化待修复场地;
创新完成的“胜利油田热复合驱驱油剂技术”,形成了化学强化冷、热采组合工艺技术,在胜利油田部分区块首次实现经济开发中提供技术支撑,并在中原油田内蒙古区块稠油冷采实践中取得明显增油效果。
卡脖子技术的"破壁人"
"科研就要敢碰最硬的骨头。"在秦冰办公室的记事板上,密密麻麻贴着一项又一项她与团队攻克的卡脖子难题。早在2007年,稠油降黏这根“硬骨头”就摆在了研发团队面前,秦冰带领团队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加班加点做实验、跑现场,致力把论文写在戈壁沙漠上。
经过不懈努力,她的团队率先开发出了国际领先的耐超高矿化度、高温化学降黏举升技术,开创了化学工程技术在塔河超深井超稠油开发领域成功应用的先例,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她主导的“生物化学驱油技术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在胜利油田实施应用152井次。她成功组织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石油化学分会,ICWT19国际会议分会场,中国石化第17届、第18届水处理技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积极倡导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扩大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为技术推广工作寻求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
科研星火的传递者
深夜的研究院大楼,常能看到秦冰办公室透出的灯光。秦冰在这里为青年科研人员逐字修改报告的身影,已成为院里口口相传的风景。作为团队领头人,秦冰接力传承、奖掖后学,致力打造一流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担任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以来,她先后组织石科院石油化学品及环保领域“十四五”“十五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写,参加中国石化环保领域发展规划及基础研究规划编写,为领域内科技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担任研究室主任期间,她带领班子成员争取拓展市场:
从思想上入手,积极鼓励团队成员敢于思考并开发前沿及应用型技术;
从管理上发力,推行并完善班组长竞聘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成长,激励团队奋发进取;
在帮带中推动,注重发挥专家特长和优势,助力培养石科院80后中层干部3名,中国科协人才托举工程1名,2022年、2023年团队连续获得石科院重大贡献团队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她还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7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