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能源业务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6期 时间:2025-06-09 16:10

刘应红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

中国石化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方位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积极构建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能源体系,持续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在绿氢、光伏、风电、地热、生物质能等领域取得较好成绩。

AI 阅评

本文阐述了中国石化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实施成果及未来思路,结构清晰、数据翔实。文章对国内外能源形势的辩证分析,特别是对“十五五”期间技术迭代、市场机制等挑战的研判,体现了战略前瞻性。文章较好平衡了政策解读、实践成果与战略思考,既展现了中国石化作为央企的使命担当,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

当今世界,以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深入推进,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根本性变革。中国石化作为大型能源企业,主动拥抱变革,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方位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积极构建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能源体系,持续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在绿氢、光伏、风电、地热、生物质能等领域取得较好成绩。中国石化2024年新能源供给量折标煤580多万吨,实现减碳近1600万吨,新能源已成为助力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兴业务。

新能源业务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中国石化着力构建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多种绿色能源供应体系,不断推进新能源业务与现有业务融合、与新科技新模式融合,新能源业务成果丰硕。

氢能业务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引领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燃料电池用供氢中心11座、加氢站144座,初步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京沪、京津、成渝、沪嘉甬、济青和汉宜高速公路7条“氢走廊”,基本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全球最大规模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项目实现安全稳定运行,不断提升运行负荷,引领国内氢能产业链发展迈上新台阶。不断开拓绿氢炼化耦合应用场景,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鄂尔多斯3万吨/年绿氢项目正加快建设,乌兰察布绿氢项目配套的氢气跨省长输管道示范工程,已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

“地热+”业务持续巩固领先地位。中国石化将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治理需求与自身专业优势相结合,积极推动地热业务规模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突破1.2亿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为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11个省(直辖市)70余个市(县、区)超120万户居民提供地热供暖服务,年减排二氧化碳600万吨。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石化形成了覆盖中深层地热能全产业链的系列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在河北雄县建成全国首座“无烟城”,实现地热供暖全覆盖,打造了技术可复制、经验可推广的“雄县模式”。2021年5月,雄县项目被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列入全球推广项目名录。截至目前,已在雄安新区建成和运营供暖能力超2000万平方米,助力雄安新区打造全球地热利用样板。

风光发电提速发展。中国石化利用油气田、炼化企业等自有土地、电网、消纳等条件,通过自发自用、绿电交易等方式,实现减碳增效发展,累计建成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超200万千瓦,2024年发绿电18.4亿千瓦时。

积极布局充换电业务。建成充换电站8900多座、充电终端10万个。高质量推进充电网络建设,积极打造充电头部运营商和第一直营平台,多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运营质量。“石化易电”平台用户突破1180万人,充电量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新能源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为我们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指明了方向。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能源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一方面,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深刻影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同时,能源与气候问题相互交织,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面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新技术新赛道竞争更趋激烈,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创新融合正在重塑能源发展格局。

从国内看,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能源系统实现系统性变革重塑,能源供需平衡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能源消费呈现新趋势新特征。传统产业维持较大用能体量,新兴产业用能快速增长,推动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传统领域用能清洁替代推进难度大。二是能源供给和系统运行面临新挑战。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用地用海和生态环保约束趋紧,面临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外送难以长期持续、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难度大、就近利用政策亟待突破等挑战。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和电力电子特征加快显现,安全稳定运行压力持续加大。三是改革创新亟须实现新突破。以氢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快速迭代,有力带动能源产业升级,但部分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存在堵点。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定位发生转变,转型带来系统成本上升压力,适应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等政策机制亟需建立健全。

新能源业务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方向

加强大势研判,做好“十五五”规划工作。当前新能源实现规模化突破挑战很大,面临价格战、产能过剩、技术同质化等一系列“内卷”问题,传统能源企业如何扬长避短、固本兴新,是一道必答题。同时,“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比预期复杂,现阶段绿氢、生物质燃料等产品的环境价值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兑现,且碳价仍处于较低水平,传统能源化工行业要更加科学、审慎谋划绿色低碳项目的培育时序与发展布局。要以研究、编制、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进一步认清行业格局之变、创新浪潮之变,不断提高看准未来、投对未来的能力水平,确保与时代同行。

坚持稳中求进,推进新能源业务取得新成效。氢能业务要坚持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不动摇,积极推进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作用,深化全产业链合作,增强氢能领域的影响力;发挥绿氢炼化示范引领作用,稳妥推进布局绿氨、绿色甲醇等绿氢衍生品;氢能交通业务要坚持“以油育氢、以氢增油”思路,重点围绕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地区,稳健推进加氢站建设,稳固加氢网络占有率,重点推动氢走廊建设,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织密京沪氢走廊加氢网络,初步形成两条氢高速大动脉;积极推广30兆帕高压运氢技术、甲醇(氨)分散式站内制氢模式等,努力降低储运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风光业务要发挥好一体化优势,积极有效推进业务发展。大力推动油田、炼化、销售企业布局建设风光发电项目,提升绿电应用比例,建设零碳油田、零碳炼厂、零碳加能站。地热余热业务要重点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新区域、新模式、新场景,培育长期可持续发展动能,确保行业领先地位。充分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力量,针对产业布局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系统攻关。充换电业务要着力打造中国头部充电运营商和第一直营平台,深化与电网合作,降低充换电站建设的增容难度;依托加能站网络、油田、炼化企业闲置场地以及各类业务合作伙伴的停车位等资源积极开展充换电业务,推进充换电网络建设;加强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合资合作,创新发展模式,共享发展机遇。

(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