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杂志2025年第6期 时间:2025-06-09 16:10
吴柏志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油服行业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系统变革提升价值创造、战略定力抵御风险挑战。国内外油服同行已在数字化、绿色能源转型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AI 阅评
本文紧扣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清晰展现了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向“技术先导型油服”转型的系统路径。公司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四大工程”为抓手,通过深化一体协同显著提升效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应用与“四位一体”降本模式,积极培育智慧化、绿色化、低成本竞争优势,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与引领行业升级的主动担当。
当前,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变革能源化工行业发展模式。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油工程公司”)坚持“打造世界一流技术先导型油服公司”定位,锚定建设按生产运行模式组织起来的科技型公司目标,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加快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持续深化一体协同,大力实施“队伍素质提升、数智转型赋能、矩阵架构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四大工程,全力打造“工程大包+技术服务+油藏运营”产业格局,加快向“轻资产油服”“绿色油服”“智慧油服”迈进。
使命所驱、发展必行,转型突破刻不容缓
石油工程转型突破是能源安全与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原油产量需长期稳定在2亿吨、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然而,随着勘探开发向“两深一非一老”领域演进,传统工程技术难以满足勘探开发新需求,工程技术服务成本刚性上升。加之碳中和时代能源转型超预期提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快推动油气行业变革,绿色技术(CCUS、氢能)成为竞争新高地。集团公司党组强调油气业务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必然要求石油工程公司当好支撑服务勘探开发、保障能源安全的主力军,在集团公司“总量稳、结构优、质量升”的转型进程中赢得战略主动。
石油工程转型突破是行业竞争和公司发展的现实抉择。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油服行业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约束、系统变革提升价值创造、战略定力抵御风险挑战。国内外油服同行已在数字化、绿色能源转型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如斯伦贝谢公司已在智能完井系统、碳捕集等方面取得进展,中油技服也在低成本压裂工艺、智能化钻机等方面获得积极推进。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石油工程公司必须摒弃渐进式改良思维,通过甲乙方一体化协同完善价值创造链条,在智能钻井等领域打造不可替代的专业服务能力,以改革优化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既是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责任担当,也是突破行业红海竞争的现实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体协同、科技赋能,淬炼硬核实力新标杆
树牢“油气藏经营重要参与者”理念,拓展一体化深度广度,推动从“打井人”向“经营者”转型。石油工程公司秉承“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原则,持续深化甲乙方全链条联动,以地质工程“一平台五机制”优化为抓手,推动全产业链价值深度耦合。建成覆盖地面工程、钻完井、压裂等五大专业的专家资源库,推动技术骨干与甲方联合办公,实现方案设计源头介入与施工全程护航。同步深化价值共享,通过区块整体合作开发模式突破难动用储量经济开发瓶颈,在滨37等47个合作区块建成8个高效动用示范区。设立专项考核资金,撬动一体攻坚动能。通过“新井产能达标率”等核心指标闭环管理,驱动顺北、复兴等重点区块连续刷新钻井周期纪录,其中顺中4-7X井以59.6天创顺北钻井周期新标杆。
树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加快打造“技术先导”型油服公司。面对深层油气开发难度攀升、非常规资源经济动用门槛提高等严峻挑战,石油工程公司以破解“卡脖子”难题为主线,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与成熟技术推广双轮驱动。针对济阳页岩油井间压窜等行业难题,迭代形成“强化参数、合成基钻液、精细控压”技术体系,将平均钻井周期从100天以上压缩至30.6天。在涪陵构造复杂区块,形成防漏堵漏、分段提速、多倾角轨迹高效控制综合配套技术,平均钻井周期控制在60天以内。以“四提一降”为导向,在页岩油气、致密油气领域固化推广“一趟钻”技术,累计应用1300余开次,占比节约施工作业费20%以上。
树牢“全链条全要素价值创造”理念,纵深推进改革优化,加快提升低成本竞争力。石油工程公司把“一专业、一业务、一区域、两资源”作为深化改革重点,着力打造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低成本竞争优势,增强极端情况下支撑保障、生存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井下作业系统优化重塑,强化外委业务精益管理,把西北工区建成“现场操作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钻井业务市场化、辅助业务专业化、基地建设前线化”的新疆南部示范区,在更深层次、以更高水平推进人力、装备资源统筹优化。截至目前,胜利工程井下作业公司“夹层”机构数量已压减39%;江汉工程井下测试通过推行“一队双机”模式,一套队干部班子运行两套同类型装备,全力降低人工成本。
洞见未来、战略擘画,智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聚焦技术突破,强化工程服务硬实力。石油工程公司将聚焦“技术先导、精准赋能”目标,着眼勘探开发全链条技术瓶颈,构建“需求牵引—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闭环。物探领域,重点突破小型节点仪产业化、全波场勘探技术升级,推动业务向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延伸;工程建设领域,加速“模块化、撬装化”迭代,拓展氢能新业务,探索“EPC+运维”全周期服务模式;井筒技术,围绕“发现—解放—经营油气藏”核心,分区域分类型攻关胜利页岩油高效开发、川渝深层页岩气提效等七大领域。面向“十五五”,将系统推进43项技术攻坚,重点锻造旋转导向等10项高精尖工具,研发249℃超高温钻井液等10项化学体系,研制全自动钻机等7类高端装备,为油气增储上产提供更有力支撑。
深化数智赋能,培育效益增长新动能。石油工程公司将把人工智能定位为核心战略变量,推动五大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智能钻井”场景,用区域优秀井、标杆井规模化训练大模型来优化决策,实现科学钻井;“智能压裂”场景,通过压裂一键控制智能决策,推动储层改造体积最大化和单井可采储量最大化;“测录井智能处理解释”场景,应用高速数据传输,实现井下实时监控,精准轨迹调整,精准解释评价油气藏;“智能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场景,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交付助力工程建设各环节提质增效;“数字孪生的智能物探施工管理”场景,通过数字化推动物探施工现场和组织运行透明化、集约化发展。
“四位一体”降本优化,提高低成本竞争力。石油工程公司将以全链条全要素价值创造为抓手,通过管理、技术、资源优化和共享协同降本,构建“专业精耕—外委管控—区域示范—资源盘活”四位一体释放经营潜力。聚焦井下作业领域,通过合并同质化队伍、创新“一队双机”作业模式,锻造井下特种作业低成本竞争力。刀刃向内优化外委业务,构建全流程管控平台,同步打造30个优势业务及产品转自营高地。在新疆南部工区,加快实现运营服务扁平化、施工环境友好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与西北油田共同降低吨油工程成本,保障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深化人力与装备供给侧改革,通过外委转自营稳定用工,遏制重资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