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5-10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4月27日,中国石化首届优秀品牌投票评比活动落下帷幕。在此次评比过程中,“中原普光”品牌在技术品牌系列中名列前茅。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正在显现。伊拉克、土耳其、阿根廷、美国等国的能源公司也相继抛出“绣球”,到普光气田参观考察,洽谈合作事宜。普光气田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相高含硫气田开发核心技术的油气田之一,迎来融入国际合作市场、提升发展质量、检验自身发展成果的历史机遇。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站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坐标上,油田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品牌强企的发展战略。2017年9月,油田四次党代会将“五个品牌”建设列为今后五年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原普光”位居五大品牌之首。在油田的指导帮助下,“中原普光”正以普光气田开发管理运营为依托,不断推进创新基因化、安全模板化、管理精细化、人才资源化,向着“中国高含硫气田开发管理第一品牌”迈进。 创新基因化:培育核心竞争力 普光气田具有“三高一深”的特点,地质构造复杂、施工条件恶劣、安全风险高,国内外均没有现成的理论技术、配套装备、施工经验等可供借鉴。普光气田开发面临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为解决这些难题,普光气田提出了开放创新的理念,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组织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成“产、学、研”三结合的攻关团队,使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普光气田突破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瓶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有了创新这把“利器”,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一路奏响凯歌。从开工建设到2009年建成投产,仅用了3年时间就建起了国内第一大高含硫气田和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气净化厂。凭借着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这一技术,普光气田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中石化成立以来首次获此殊荣。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含硫气田核心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 从开发建设到运营管理,普光气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已经成为贯通普光气田血脉的强大“基因链”。当前,无论是实现气田持续高效开发,还是打造“中原普光”品牌,更是离不开创新驱动。 普光气田着力把创新的基因深植于气田的血脉之中,确保气田的技术创新水平国内领跑、国际领先。2016年,普光气田成立了天然气开发、净化两个研究所;各单位创新工作室、技师工作站也都在有序建设之中;科技专项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有序进行,“职工冠名”“五小成果”等基层创新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开展。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在创新的良好氛围愈加浓厚。 近年,普光气田共承担或参与了15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形成了特大型高含硫气田高产高效、腐蚀防护、天然气净化等5项创新技术,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授权专利64项。 安全模板化:一套可以复制的模板 对普光气田而言,安全环保永远是生命线。安全生产的根基牢不牢、安全管控措施能否有效落实,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先决条件。 大到救援坦克等应急救援设备,小到报警仪等职工安全防护用具,普光气田在安全硬件的配备方面从不“吝啬”。据了解,气田安全环保资金投入占到总投资的9.8%,为安全管控建立起一道道“铜墙铁壁”。比如在实时监测方面,普光分公司建立了火气检测系统、腐蚀监测系统等8个系统,在气田各部位安装了硫化氢、可燃气体等监测设备共3300多个。普光气田成为“世界上报警仪最密集的地方”。 在制度建设方面,普光气田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安全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截至目前,普光分公司已编制完成采气、净化等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工艺及设备操作规程671项;建立了包括3380项技术标准、578项岗位标准、54项管理标准在内的标准规范体系,填补了国内高含硫气田开发标准的空白,形成了具有普光特色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了硬件配备,制订了详尽的管理制度,严密了现场监管,安全工作才刚刚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气田投产以来,普光分公司通过理念提炼、全员安全活动等手段持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生产上升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为气田安稳运行营造了积极的软环境。 普光分公司探索形成了具有普光特色的“双硫控制、双方共同安全”的双S安全文化理念。以双S安全文化理念为基础,普光分公司精心策划编写了《普光分公司员工安全文化手册》,并采用班组例会讨论、投放电子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近年,在分公司层面安全理念建设的不断渗透下,全员想安全、保安全的氛围空前浓厚。采气厂201集气站职工朱洪震发挥自身绘画特长,在站控室墙壁上绘制了《“血”的教训》《安全重于泰山》等安全漫画,让抽象的安全理念变得直观;在天然气净化厂联合装置检修现场,处处都是写有“您的身体适合今天的作业吗?”“安全技术交底您记清楚了吗?”等字样的提示牌。 如今,从“硬件”的设备设施到“软件”的制度文化,普光气田在安全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一套可以复制的“模板”。 管理精细化:效率效益两手都要“硬” 从生产建设到投产运营,普光气田一直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按照“油公司”模式建立起来的普光气田除了核心业务上的管理和操作人员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工程技术及后勤保障服务,都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从分公司外获得。 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普光气田不断强化“严细准确,争创一流”的经营管理理念,有计划地制订和实施管理提升计划,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创建高含硫气田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近年,普光气田按照制度标准化、标准信息化的原则,将所有管理事项划分为13个专项,形成了55项管理标准,覆盖了普光气田管理部门主要的管理事项和活动,明确划分了“能否做”“谁来做”“怎么做”等范围界限,使得职责划分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业务为中心”的转变,业务流程由“按习惯办完事”向“按程序办好事”的转变。 普光气田从制度入手,结合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建立了一系列成本管理制度,将气田全部成本项目分成400余项,横向分解到各机关部室,纵向分解到各单位,将成本考核具体到单位和个人,提高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的积极性。 制度之外,普光气田更是将“高效”二字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气田建设初期,打一口井的费用是常规气藏开发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为减少投资,普光气田坚持走“少打井、打高产井”的路子,将方案中的开发井数由最初的52口优化为40口,仅此一项就减少各项投资34.1亿元。 近年,普光气田通过开展产品气收率劳动竞赛,使产品气收率比投产之初提高了4.46个百分点;通过开展单列装置运行负荷与效益研究,制订《不同负荷工况下节能经济生产方案》,降低开停工能耗;激发基层职工创新创效热情,由基层职工解决现场生产难题500余项,创效上亿元。 截至2018年年初,普光气田已累计生产混合气661亿立方米、商品气466亿立方米,销售硫黄1346万吨,实现收入760亿元。气田投资回收仅用了5.3年,比方案设计提前了两年,是国家“十一五”投资项目中较早收回投资的项目之一。 人才资源化:品牌力量的“试金石” 2017年6月,油田高含硫人才储备培训班正式开班。2017年8月28日,“中原油田高含硫采气专业培训基地”在普光分公司采气厂原职工学习创业园挂牌。2017年9月,普光分公司首届业务竞赛落下帷幕。这一系列事件都在证明一件事:普光气田正在构筑高含硫气田开发人才高地。 普光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杨作海介绍,这既是保证气田安全高效开发的需要,又是推进油田高端气服“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近年,为了开发好人才这一资源,普光气田探索出一套涵盖导师带徒、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加强人才培养,普光气田开发出包含18本高含硫培训教材、100多个多媒体课件在内的高含硫培训教材,开发出13个工种的技能鉴定题库。针对高含硫采气和净化专业特点,制作了高含硫天然气采气集输、净化专业岗位操作安全视频教材,对采气集输28项、净化22项关键作业进行标准化操作视频展示。 自气田投入开发以来,普光分公司先后实施了“毕业生三年培养工程”“6263人才培育工程”“青年人才开发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开发工程,并从2012年起启动两年一届的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从2017年起,两年一届的业务竞赛又拉开了序幕。业务竞赛涵盖了气田生产运行所涉及的开发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党群管理等16个专业,竞赛对象也从原先的技能操作人员推广到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竞赛形式采取班组之间、班站长之间、工程师之间等多种形式。目前,普光气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日渐成熟。 从抽调人员支援元坝气田开发建设,到派驻技术骨干拿下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高含硫气田项目,人才资源化的过程也就是普光品牌成功输出的过程。如今,随着高含硫气田开发技术逐渐在国内外崭露头角,“中原普光”品牌的含金量将越来越足,普光气田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 (刘传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