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1-07 来源:中国石化报 |
![]() |
![]() |
石化新闻![]() |
从一期工程到六期工程,从实施主辅分离、专业化重组、改制分流到推进深化改革,上海石化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报记者 胡拥军 1972年12月25日,上海石化一期工程在上海金山的一片滩涂上开工建设。自1977年建成投产以来,上海石化的发展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一期工程到六期工程,从建成投产到成为上市公司,从实施主辅分离、专业化重组、改制分流到推进深化改革,上海石化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范例,其工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上海石化一期工程于1977年打通全流程并产出合格产品,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每年可向全国提供人均一米的化纤织物原料。二期工程于1985年建成投产后,该公司原油利用率从30%提升至43%,每年增产合成纤维原料20万吨,每年向全国提供的化纤织物原料增加到人均3米。 1987年开工建设的以30万吨乙烯为主要项目的三期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项目。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全部由企业自借自还、自担风险,这在我国工程建设历史上还是首次。 项目建成后,公司贷款和发行债券的本息高达60多亿元。同时,企业办社会职能、冗员多、效率低等体制机制的束缚,成为发展的巨大障碍。为突破瓶颈,上海石化决心走股份制改制这条道路。他们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由国家体改委牵头并召集国务院12个部委举行专题会议,形成《关于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试点的批复》的文件。 1993年7月,上海石化先后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和中国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8月,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公司,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股份制改制后,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相继推出。1994年,按照上市公司管理模式,上海石化对原组织机构做出重大调整,对公司职能部室进行整合。1997年,实施事业部体制改革,形成公司、事业部、联合装置三级管理模式。 为了让上市后的母公司能够轻装上阵,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上海石化于1998年成立企业发展公司这一全资子公司,负责对母公司的多种经营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此后10年间,企业发展公司先后推动12家专业公司和一批综合性公司重组转型,成功改制分流34家企业,清理整顿68家二、三级公司,累计分流安置员工17000多人。 2000年至2002年,上海石化在外国专家推算的33个月工期基础上提前一年,建成四期工程,高性能塑料专用料产品、腈纶总产能和质量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原油加工结构不合理、燃料动力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五期工程紧随其后,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2009年建成投产后,实现利润21亿元,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2010年,以炼油改造和技术进步项目为主体的六期工程正式启动,并于2012年建成投产,使上海石化跻身1600万吨级炼油基地行列,开启上海石化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新航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石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2017年,上海石化机关19个职能部室内设科室数量由97个减为73个,减少24.74%;机构总数由405个减为313个,减少22.72%;推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管理机制。从单一的化纤生产到油、化、纤、塑一体的综合大型石化企业,如今的上海石化不断改革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金山效益”,做出了“金山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