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6-27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6月13日,在西北油田物资供应管理中心会议室,设备专家吕庆钢和技术人员在讨论套管和油管采购技术规范。 西北油田地质结构特殊,配套工艺要求严格,部分通用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企业。对此,物资供应管理中心组织各单位业务骨干,成立标准制定核心团队“钢钢工作室”,在一线大量走访,总结问题。6年时间内,该中心制定出9项适合西北油田特殊生产因素的企业标准,获得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解决油田物资疑难杂症110项,为企业直接创效1亿元。 制定油管短节标准,短节失效事件下降为零 6月3日,TK260井场在进行钻塞合采措施作业。看着油管短节顺利进入井下,司钻姜涛密切关注仪表数据,确保一切正常。 “近年来,油管短节失效的事件没有再发生,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姜涛说道。 2011年至2012年间,西北油田曾连续发生11起油管短节失效事件,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只要听到油管短节失效,物资供应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都会心头一颤。”吕庆钢说。 什么原因导致短节失效?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走遍了所有短节失效现场调查研究,总结失效事件的发生规律。通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短节加工“偏心”是导致失效的原因所在。 通过试验,他们发现油管短节外螺纹管壁厚度与连接强度关系紧密,提出壁厚偏差、短节偏心度等5个关键控制参数,并将原来无统一标准的油管短节简化为5种基本类型,制定出西北油田油管短节的加工图纸,规范质量控制标准,最终形成1个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企业标准规范。 “按照新标准制造的短节不存在偏心,再也没有发生过断裂,安全性实效性得到全面提升,也消除了使用单位的质疑。”参与标准制定的邓力这样说道。 目前,该标准已经在多个油田执行并取得良好成效,仅在西北油田已经使用油管短节12000多根,油管短节失效事件下降为零,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制定油管判废标准,盘活判废油管12万根 如今,西北油田废旧油管再入井已成为通识,成绩的取得源自该中心新制定的油管判废标准。 2017年以前,按照西北油田油管回收修复传统标准,判废比例最高时能达到20%,造成120万米旧油管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该中心技术人员以此为研究对象,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以腐蚀坑探伤人工参考缺陷试样的尺寸基准进行旧油管分级管理,先后完成18组冲击试验、40组材料拉伸试验和两组材料试验,详细规定一级油管、二级油管和报废油管的适用环境。 他们还对废旧油管通径和清洗、外观检验、无损检测和壁厚检测、静水压试验、修扣和更换接箍、标识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将修复油管分为一级油管、二级油管、报废油管,并形成企业标准1个。 技术员应用新标准对已经判废的油管重新判定,盘活各采油厂已判废油管12万根以上,节约采购资金9000余万元。 目前,西北油田使用CST-ZT及其衍生的TP-SFJ套管超过30井次,单口井能节约百余万元,累计节约超过3000万元。 采购标准化,提升物资保供整体水平 炼钢、轧钢、车丝生产需要多少天,该中心质量管理部员工朱稿林心里有一本账。 “在物资供应的过程控制环节,我们有20多项标准,每个环节、每个节点都有明确标准,以保证物资供应全过程受控。”谈起标准化供应,朱稿林信心满满。 对物资供应管理中心来说,要保证供应的物资适应生产需要,更要保证物资供应及时。对此,标准制定团队将目标锁定在标准化供应上。 近年来,他们对现有物资需求进行全面梳理,浓缩供应渠道,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主要物资品种的标准化需求,统一阀门、井口、鹤管等地面物资质量标准、工艺参数和工况使用条件等技术标准。他们筛选出32类物资设备,并开展标准化设计工作,实现18类物资32个标段框架协议招标采购。 目前,西北油田24口油井和4个重点项目物资均提前到货,采购周期平均缩短近30天;实现框架协议采购率94%以上的目标,缩短采购时间60天以上,采购资金节约率达到10%以上。 (李娜 侯小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