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8-28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报告,距离管道约1米处,发现了一处小型塌方。”8月21日,销售华南川渝管理处无人机飞行队队长黄操在执飞过程中发现一处水毁,立即向管道科长和站长汇报。 现在,销售华南将管道穿越、跨越河流的地方列为无人机日常重点巡查监控部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大型江河管段,利用无人机进行重点巡视,及时、准确掌握高后果区状况,抓好高后果区和高风险点的分级管控。 “川渝管道全长447公里,途经长江等重要河流及人口密集区域,我们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管道管理方式,确保川渝管道风险可控。”川渝管理处负责人倪志光在每周必开的本质安全例会上经常这样告诫大家。 红橙黄蓝,让风险登上“户口本” 川渝管道全长447公里,管道沿线涉及河流、林场、人口密集区,管道风险共8处,其中较大风险2处,一般风险3处,低风险3处。川渝管理处通过红色、蓝色、黄色、橙色等4种颜色标记风险点,建立起风险“户口本”,辖区内所有的风险点一目了然。 为持续推进风险分级防控管理全覆盖,销售华南发动全员对本岗位的作业活动和涉及的设备、设施等开展风险识别,建立岗位危险风险清单。对辖区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流运输、工艺操作、有人值守建筑物、自然灾害和外部影响等全业务、全流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识别,从而形成风险管理“户口本”。 川渝管理处安全科科长谢德俊介绍,通过这个“户口本”,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级的风险点。而且,根据管控结果实际情况,每半年进行风险再评估,更新“户口本”上的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无问西东,让风险搭上“联防网” “把与管道相关联的当地政府部门、地质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实施企地联合、企院联合、企校联合,形成一张风险管控网,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和管道风险。”川渝管理处管道科科长朱少东把这种联防方式形容为“无问西东”。 为了有效应对重庆、四川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特点,川渝管理处邀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重庆607地质队等多家单位对辖区管道风险进行实地查看,汛期共治理7项地质灾害工程,消除管道风险5项。同时,他们还邀请专家对管道管理人员进行地质灾害识别和治理专项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他们还积极与地方管道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兄弟企业取得联系,推进省、市、县、镇、村“五级联防”机制,确保川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今年汛期以来,川渝管理处积极与四川省、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取得联系,共享防汛信息;与中长燃、中石油等签订共管协议,对相邻部分风险地段进行共同管控,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定期开展管道保护宣传,向人口密集区域村委、小区物业、相邻加油站发放告知书,努力管控影响管道正常运行的各类风险,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与此同时,川渝管理处实行风险分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负责人承包本单位风险。每级别每一处风险均有党员领导干部承包,由单位主要领导承包风险最大风险,定期到风险点检查风险管控情况,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通过持续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管控,确保川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风里雨里,让风险插上“智能卡” “科技创新是管道风险管控的好帮手。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人机都能正常飞行,及时发现管道沿线的风险,及时分析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数据,对有效迅速处理风险发挥重要作用。”川渝管理处副处长王翼有着丰富的外管道管理的经验,在他看来,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的使用,无疑给管道安全插上“智能卡”。 截至目前,川渝管道已完成4轮无人机全线飞行,飞行2185km,存储视频4.5TB,对所有管道风险进行了全线全覆盖巡查。在汛期来临时,利用无人机发现水毁及塌方点共5处,通过分析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数据及时采取抢险应急措施,在短时间内处理影响管道平稳运行的风险。 今年6月,四川宜宾先后发生5次地震,川渝管理处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出动无人机20架次,对辖区内447公里管道进行全覆盖巡查。通过对距地震最近的管段进行无人机巡线飞行,取得了震后管道第一手资料,及时研判对管道影响情况,从而规避了风险。 针对川渝管道线路长、沿线地质灾害频发、海拔高差大、水系敏感复杂、夏季高温等特点,川渝管理处积极探索科技强安手段,不断加强风险管控技术措施。 川渝管理处在人口密集地区、长江穿越等重点部位,累计布设10台采用太阳能及风能等绿色供电方式的全天候固定式摄像头,无死角掌握每个风险点的状态,各输油站值班及管理人员手机均可实时查看管道风险现场情况,确保管道安全。 (钟吉森 段云跃 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