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0-17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
![]() |
![]() |
石化新闻![]() |
惊涛拍岸,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巨浪涌来,深圳将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抢抓机遇,销售华南立志将珠三角管道打造成智慧管道实验田。 “珠三角成品油管道途径广东省佛山、中山、珠海、广州、东莞等11个地市,全长1150公里,沿线地区大多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并设有深圳管理处。我们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日夜兼程抓科技创新,努力把珠三角管道打造成智慧管道实验田。”在反复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后,销售华南总经理田中山发出这样的感慨。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广州南沙,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核心区域。 小虎岛上,这里有一座东连西接的枢纽输油站场。 2019年9月23日,国资委新闻中心开展的“与共和国共成长--新媒体走进新国企” 近20名记者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南沙站的智能发展。 记者们来到站场,被一个看上去神似“瓦力”的家伙所吸引,只见它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脚踏黑色车轮,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神抖擞。从充电屋出来,沿着既定的轨道,时而停下来拍照,时而扭扭头、东看看、西望望,全然不顾记者手中的“长枪短炮”。原来这个家伙就是落户南沙站刚好两年的销售华南第3代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巡逻呢。 “自从有了它,刮风下雨都不怕了。”南沙站站长曾志杰对媒体坦露出自己的心声。“我们从2016年在珠海斗门站开始智能巡检机器人试点,吃了第一个‘螃蟹’,感觉味道挺不错,现在己经升级到第四代。” 站在身旁的田中山,插了这么一句话。 突然,不知道谁大喊一声:“快看,往天上看。”顺着喊声的方向,2架无人机己经高高飞起,正准备对整个站场和周边管线进行巡视。 曾志杰很快跑过来,和“大咖”们侃起了这些“宝贝”。早在2015年,销售华南就率先组建了管道企业第一支无人机大队,现在拥有91架无人机,并配有72人机长。至今,己经完成了全线7轮巡线,飞行里程超过3.5万公里。 “我们把无人机形容为‘空中无翼鸟’,自从有了它,管道周边环境的变化就一览无余了。”曾志杰虽然还不是一名机长,却从他的笑容中,让“大咖”们读懂了“吃螃蟹”的快感。 看到大家意犹末尽、舍不得离开的样子,曾志杰突然心血来潮,喊了一句:“其实,我们还有一件宝物呢。”此话一出,众“大咖”面露惊喜。 来到一台主输泵前,曾志杰指出两个类似“听诊器”的东西,扬了扬眉头,又一顿科普起来。原来,这是“设备远程智能诊断系统” 的两个接头,通过振动等参数,专门对主输泵“把脉问诊”。 曾志杰略带神秘,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个系统才刚刚投用,你们都赶巧了。” 勇于创新冲破“卡脖子” 2019年8月6日,正值台风“韦帕”登陆,销售华南高级专家杨昌群顾不上风雨交加,急匆匆地赶往中山。大雨扑打着车窗,发出“啪啪”的声音。此时的杨昌群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回忆之中:过去,我们的管道所用的球阀,大多依赖于进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成本高昂、售后服务缺位,而且,备品备件的供货周期长,很难满足应急和抢维修要求,是不折不扣的“卡脖子”。 “管道营运的核心技术和装备是买不来,必须靠自己,搞自主创新。”公司总经理田中山的话,仿佛又在杨昌群的耳边响起。 为了彻底改变这个局面,销售华南和航天六院进行联合攻关,历经四年多的时间,杨昌群和他的团队奋力拼搏,研制出国内首台智能化伸缩式无摩擦球阀,今天正是安装调试的日子。 风还在吹,雨还在下。在中山输油站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安装调试,杨昌群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运行正常!,成功了!”中午12点整,随着一阵吹呼声,杨昌群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 现在,中山站成了销售华南自主创新的一个实验场。许多管道智能产品,都先后到这里进行试用。试用期满,考试合格后,才会正式在其他输油站投用。 杨昌群对这里很熟悉,每一个智能泵阀都是他亲自安装上去的。“真是不少啊。近两年来,智能型电液执行机构、智能泵式电液执行器、智能化伸缩式无摩擦球阀、智能电液减压调节阀等先后在中山站进行调试。”杨昌群如数家珍。 让杨昌群感到开心的是,作为油气管道装备的核心关键设备,智能型电液执行机构走上了国产化之路。管道建设初期,销售华南电动阀门采用的都是进口设备,其费用是国产的2~3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卡脖子”产品。现在,销售华南使用的国产电动执行机构近2000台,仅此一项,较进口执行机构节省成本6000万元。 “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九个核心城市之一,在这里作为管道智能设备的试验田,有其特殊的示范作用。”杨昌群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善于联合爱上“中国芯” “任站长吗,现在国产SCADA系统运行得怎么样呀?”10月8日,又是一个晴朗的好日子,国庆节后第一天上班,一到办公室,杨昌群就急忙打电话给黄埔站站长任海峰。 “报告杨专家,一切正常!截止10月15日,系统已经平稳运行了整整一年,输油量超过130万吨。”电话那头,任海峰开心地告诉杨昌群。 任海峰望了一眼繁忙的黄埔港,思绪又回到了去年的这一天。正是2018年10月7日,销售华南与浙江中控联合开展成品油管道SCADA系统国产化研发,黄埔站完成了软硬件更换并试运成功,在国内成品油管道中,中控系统软硬件完全国产化尚属全国首例。 任海峰使用它整整一年,逐步掌握了它的脾气:“这套国产化的中控系统,和以前的系统相对比,最明显的优势,突出体现在一个‘快’字。” “特别是响应速度方面,国产系统画面切换最慢只需要2秒,而原有系统画面切换时间最慢需要6秒。”任海峰对新系统的操作己经十分熟练,对其性能特征了如指掌。 任海峰清楚地记得,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杨昌群和他的团队,连续攻关4天4夜,整整96个小时,进行了320次软件完整性测试,最终让成品油管道用上了“中国芯”。 联合开发让销售华南的国产化之路越走越宽。现在,整个珠三角成品油管道都已经全部更新换代用上了咱们自己的工控系统。今年8月,新建的湛江到北海的管道,同样装上了“中国芯”。 “创新没有止境。我们将把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作为智慧管道示范的实验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把这块实验田耕耘好。”田中山表示,要把销售华南的创新基因再强化、再巩固、再提升,奋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化管道企业。 (钟吉森 洪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