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专题 >>> 新闻频道专题 >>> 2020年专题 >>> 扎实开展百日攻坚创效行动 为实现全年目标打牢基础
 

南化公司装备制造攻坚创效开新局

2020-06-12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石化新闻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6月10日,南化公司化机公司(南化机)三支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了10天,完成了一台EO反应器8736根换热管穿管任务。今年以来,这项艰苦的工作都是党员突击队完成的。

南化机是国内石化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开展以来,该公司积极优化产品结构、群策群力创效、深挖潜力降本取得突出成绩。5月份,南化机实现利润397万元,环比增长了49.2%,创造近10年来最佳单月绩效。

增产高端产品

重装厂房内,EO反应器正在穿换热管;数控机床上,气化炉的筒节正在加工;等离子切割机里,聚酯成套关键设备零部件正在下料……走进南化机的每间厂房,满眼都是干部员工们挥汗如雨创新创效的画面。他们正在制造的,分别是大型炼化一体化、大型煤炭深加工、高端化纤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核心设备。

“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开展后,南化机迅速认真研究,制定了5个方面13个行动项目38个子项目,进行日跟踪、周分析、月小结,持续调整优化。他们定目标不留余地,落实措施全力以赴,几次调高创效目标。

经营项目部密切跟踪国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精准营销,连续拿下两台EO反应器、两台气化炉、4台甲醇合成反应器、8套聚酯成套关键设备等高端产品订单,正在跟踪“一带一路”国家建设项目等,“百日攻坚”新增订单量正在向提升目标迈进。他们坚持做好项目背景、企业资信、法人情况调查,严防资金风险,应收账款优于行业水平。

生产机动部根据出厂项目计划,分轻重缓急制定网络计划表,紧盯生产“瓶颈”,统筹生产任务安排,解决人手紧缺、厂房受限等困难,努力提高工效。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分别安排党员干部、一般管理人员和主干车间员工、机加工等辅助车间员工分别于早上7点钟、8点钟、8点半三个时间段分批进厂,避免人员聚集,确保生产、防疫有序。疫情防控初期,部分员工无法赶回南京,留下的员工主动顶岗、加班加点,很多人满勤。

南化机负责人严坚表示,“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开展得非常及时,通过积极增产创效、降本减费,已经挽回了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已达到、正努力超过年初计划。

全员创新创效

今年是聚酯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年。重大零部件加工任务繁重。直径400毫米、长11米的聚酯设备大轴及轴套等,因为加工难度大、精密度要求极高,过去只有一位师傅能干。重加工车间积极开展思想引领、一岗多能培训、修订绩效考核细则、设计制作定位工装等多管齐下,提高了员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加工效率提高了40%。

准备车间为在制的一台不锈钢设备卷制筒节,钢板厚度超过了卷板机的额定工作参数,送出加工不仅会增加十几万元的费用,并且耽误工期。他们认真制订加工方案,巧妙使用一台老旧的油压机和卷板机联合作业,加强设备作业前的检查、作业过程监控、作业后的维护,精密计算卷制筒节长度,没有“金刚钻”也干成了“磁器活儿”。

因为疫情管控,有两台甲醇合成反应器的材料进厂延迟了,如果按例交给专业团队焊接管头,势必影响设备交付。容器车间毛遂自荐“抢”下了这两台设备管头焊接的任务,组织了4名业务骨干参加自动氩弧焊培训并通过考核。为了保证焊接质量,他们作业前反复在试板上练习,克服了焊机尺寸大、行程受限等困难,采用各种“销魂”姿势完成了任务,焊缝质量检测一次合格率达100%。

4月初,古雷EO反应器出厂,因为设备尺寸过大,必须先运抵码头进行支架组装,接管、保温圈等零部件甚至得装船后焊接,重装车间干部员工们冒着刺骨的寒风,争分夺秒完成了组装任务。

争做省钱高手

干起活儿来很爷们,算起账来不含糊。

机关干部徐前柳充分用好集团公司框架协议外采购政策,抓住钢材低价运行区间果断出手,节省了可观的采购费用。他们积极做好积压物资改代利用,利用库存物资完成了一套聚酯设备16只大法兰制作,节省材料费近70万元。今年以来,他们精打细算、坚持每笔业务必谈判,采购费用比概算降幅近5%。

准备车间领导班子成员个个都是省钱高手。他们经过精心“套裁”,使聚酯成套关键设备的辐条裁剪钢板利用率高达94%。5月份,他们接到制造一台多层包扎式合成氨塔的任务,通过精心排版,使制造过程需要的20个摆放工装、6个倒运工装全部采用余料,省下近4吨钢材。

他们的等离子切割机需要使用大量高纯度氮气作为切割、保护气,车间坚持数年跟踪研究,将氮气纯度由99.999%降至99.99%,“百日攻坚创”行动中,他们又努力用普通氮气替代,一瓶气可以再降本12元。

1956年,南化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这种设备作为一个传统项目保留至今,虽然附加值不高,但是干部们算的是培养人才、锻炼队伍、延续制造许可证等隐形效益。为了做好这台设备,他们组织了50名干部员工打赢了这场用钢板“包粽子”的艰苦战斗。

疫情防控期间,协作单位无法赶回南京。他们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干”,生产车间和机关分别组织了党员突击队,开展反应器穿管劳动竞赛。这些突击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最多的一支队伍一夜穿管1100根,共完成6台甲醇合成反应器穿管任务,节省外包费用约14万元。

(叶迎春 田蓉蓉)

相关链接
 
 
<返回频道首页>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