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行业  人物  企业  生活  English 
 
 
  石化要闻  |  国际  |  海外  |  人物  |  观察  |  图片
高层动态  |  国内  |  责任  |  言论  |  专题  |  视频
     
 
   您的位置: 新闻频道 >>> 石化要闻
 

同井采注令大牛地气田稳产增添“底气”

2020-12-14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石化新闻

  华北油气分公司自主创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破解了高含水气井难以连续生产的瓶颈难题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今年10月份,我们运用同井采注技术救活了这口不能连续生产的高含水气井,目前稳定日产气4000立方米,日回注水量30方,有效支撑了气田高产液气井的产能释放。”12月9日,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厂长计曙东在大牛地气田DPH-27井场介绍,“这项技术的运用,破解了气田开发的瓶颈难题,为气田长期稳产30亿立方米以上增添了‘底气’。”

  大牛地气田属于典型的低压低渗气藏,部分区块高含水,气井在产气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自主携液、药剂辅助、人工举升三个阶段,气井生产初期,在地层压力较高、产水量不高的情况下,依靠自身能力可以实现自主携液生产;当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就要进入依靠药剂辅助生产的第二阶段,通过降低液体密度携液生产;当气井压力进一步降低就进入第三阶段,必须采取液氮气举、机抽排液等人工干预,才能维持生产。

  在高含水区块,不少气井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像DPH-27井,初期日产气6000立方米,生产半年时间就发生了水淹而停产。为确保高产液气井生产的连续性,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探索出17种排水采气工艺技术,不断攻关完善含水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了差异化排水采气工艺技术体系,但对于日产液高于30方的气井仍未配备有效的排采工艺,高含水气藏无法有效动用。

  大牛地气田大28井区高产液气井约占50%,严重影响真实的产能释放。这类气井生产成本高,即使采取液氮气举等措施,也难以维持长期正常生产,生产不久仍会发生水淹。

  高含水气井难以连续自喷试气,无法准确评价气藏产能;高产水气井产出水处理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环保风险高。“随着高产液气井的增多,直接影响气田的硬稳产30亿立方米以上的长远规划。”计曙东介绍。

  为破解制约气田发展这一瓶颈难题,自2019年,华北油气分公司自主创新研发出同井采注工艺技术,首次在定北气田试验成功。该技术神奇之处是在气井内下入专用的工具,在井筒内巧妙地将气、液分离,采出水直接回注到地层,天然气顺井筒产出。目前,该工具经历6次完善改进逐步趋于成熟,在大牛地、东胜等气田广泛推广运用,共计试验成功37口井,日产气20.1万立方米。该工具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今年10月,同井采注技术在大牛地气田DPH-27井应用成功后,使这口连续8年不能正常生产的气井“起死回生”,累计增气22万立方米。随着采出水的排出,地层能量逐步上升,该井日产气有望上升至1万立方米。产出水不需地面处理、拉运、回注,节约成本获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同井采注技术在大牛地气田已成功运用5口井,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与传统输气方式对比,简化了地面配套工艺流程,降低了采出水运输和处理成本,并验证了高产水气藏同样具备规模开发潜力。(记者 马献珍 通讯员 贾春晓 杨晓艳)


延伸阅读
 
 
<返回频道首页>
 
 
   石化要闻
· 化销华东:牢牢抓住系统优化的“牛鼻子”
· 广西石油服务县域乡镇市场寻找增量发力点
· 西北油田前11月油气销售稳增长
· 西南石油局迅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 化销华南深化渠道建设扩大树脂产品直销
· “中国石化·爱心优选”扶贫公益直播进安徽岳西
· 石炼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攻坚创效显成效
· 河南石油开展土地管理专项审计
   图片新闻
中韩石化热电联产改造项目中交 不做寒号鸟 争做领头雁
悬崖放线 西南油气智能滑套技术效益显著
   高层动态
· 张玉卓拜会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省长许勤
· 张玉卓会见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刚
· 马永生会见青海省海西州委书记
· 赵东向老同志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行业·国际
· EIA下调今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
· 穆迪预测明年油价将徘徊在40-45美元之间
· 俄罗斯开始为长期石油需求永久性下降做准备
· 阿国油授予西方石油陆上勘探特许权
· 日本将在2030年前将氢作为主要能源
· 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哥伦比亚发现大量石油
· 俄罗斯石油巨头在北极喀拉海发现新的大型气田
· 三菱化学准备在美国路州新建全球最大MMA厂
   行业·国内
· 油气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在京成立
· 现代煤化工基地向氢能“领跑者”转型
·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上线
· 12月国内成品油价仍有上调空间
· 上海舟山实现保税船用燃料油跨港高效直供
· 青海新能源单日发电量首次突破一亿千瓦时
· “电力新基建”助推能源行业转型
· 打赢蓝天保卫战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是新关键点
 
 
 
 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996322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42号   广电节目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 10210212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18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