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27 来源:中国石化报 |
![]() |
![]() |
石化新闻![]() |
物探郎,好男儿走四方 ——地球物理一线行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程 强 马 玲 屈 冰 单 路 通讯员 王文茂 孙刚刚 有油气的地方,多为不毛之地,行走荒野中、跋涉山水间,也就成了物探人的常态。风餐露宿的野外工作生活既苦且累,但豪迈的物探人不这么认为。 “我喜欢跑野外,身处草原、沙漠和山巅,有种海阔天空的感觉,什么烦恼都烟消云散了。”站在延安的黄土塬上,50岁的地球物理华北分公司SGC2116队副队长申利军说,“好男儿走四方,就该干物探郎!” “在工作中享受美景,挑战极限” 有一种风景,是物探人眼中的风景,它充满原始的气息,等待找油人去征服。 “我们看到的风景,游客听都没听过。”南方分公司工程物探中心测量组组长杨康说,“在西藏,经常听人说纳木错多美,等我们测量到了色林错,发现纳木错根本比不了。” 穿行在黄土高原的深沟大壑中,彝族小伙儿阿土阿拉兴奋地唱起家乡的《祝酒歌》。他说:“在工作中享受美景、挑战极限,就是物探的乐趣。” 在重庆石柱南项目上,征服一座座雪山是武汉勘查公司SGC2127队测量队党支部书记瞿志高的乐趣。雪山险峻泥泞,有时需要借助藤蔓攀爬,但在干了30年测量工作的瞿志高看来,再平常不过,“再苦再累也不怕,只要干出效益,心里就高兴”。 在冰雪覆盖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胜利分公司SGC2105队90后放线班班长王延君指挥完放线作业,坐在沙梁上扬起一把雪笑道:“沙漠其实一天一个样,并不单调。新疆大美!” 即便是再熟悉不过的东部平原,在渤南三维项目上的胜利分公司SGC2103队副队长郭金阜,也在尽职调查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色——黄河故道边的树林像是热带雨林,满地枯叶杂草,树枝间到处是巨大的蜘蛛网,大枣一般大小、绿色肚皮的蜘蛛爬行其上,看着令人惊惧…… 调查结束回程途中,50岁的郭金阜眼前出现了熟悉的风景:落日、潮沟、芦苇、油井,构成了油区特有的美丽画面。 “物探本无路,走得多了就成了路” 有一种路,是物探人脚下的路。它有时甚至不能被称作路,却是油气发现的必由之路。 东部虽是平原,但野外的路凹凸不平,坐在车上就像坐着海盗船。 东部水网密布,工区有泥塘、滩涂,有鱼虾池、海参池,有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甚至有黄河、京杭大运河贯穿其间。水深时坐船施工,水浅时放线队员则两两一组涉水而行。 在黄土高原,一条测线可能要翻越几十处悬崖。放线队员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采集设备下到崖下,再爬上对面塬顶,一路铺线。100多公斤重的钻机也需要靠绳索直上直下。 在新疆沙漠,沙丘高度几米、几十米不等,人行其上,走一步滑两步。雪地上,除了骆驼、黄羊、野兔等留下的脚印,就是物探队员的足迹。 在西南山区,瞿志高饶有兴致地数着物探时走的几种路:刚开始是羊肠小道;走到较陡处是“大马路”,因为这样的路马能走;吃完纯馒头午餐,开始走“高速公路”,因为吃饱了要提速;等历尽艰难翻过大山接近大路时,便走上了“康庄大道”。 “钻井队的路是铲出来的台阶路,放线队的路没有台阶,而我们测量队根本没有路,走得多了才成了路。”瞿志高笑道。 “为国找油,是必须扛起的责任” 有一种情,是物探人心中的情,它是为国找油的执着和对家人的亏欠。 在江苏盐城项目上的华东分公司SGC2124队队长侯文绪遇到个难题——跟身怀六甲的妻子视频通话时,妻子说给他买了本书,叫《陪老婆怀孕》。 “我想了想,这可咋陪呢?”侯文绪说。好在两人同一系统工作,妻子虽然思念他,但也理解他的难处,还经常包好馄饨放在冰箱里,等他回家随时都能尝一口爱的味道。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我出生时他就不在身边。”刚工作半年的“物三代”、胜利分公司SGC2102队技术员杨婷玉潸然泪下,她曾发誓不找物探人当伴侣。但随着年龄增长,她渐渐理解了父辈为国找油的情怀,大学毕业后自己也加入了物探行业。 “物探工作辛苦,也很亏欠家人。我见过太多照顾不了父母,只能在野外遥遥跪地磕头的画面。”申利军说。上一个项目期间,他父亲膝盖不好、母亲心脏搭桥手术,妻子独自照顾住一个病房里的两位老人。 “只能回去补偿他们了。物探工作说大了是为国找油,说小了是挣钱养家,这都是必须扛起的责任。”申利军说。不乐观的人干不了物探,他最得意自己写的一首诗:“朋友啊朋友,你总说生活像沙漠,那是你的心中没有绿洲;如果你的心中有了绿洲,那是你已经走出沙漠的尽头。” 相关报道: |